寧波鎮海這個“草臺班子”,把戲唱到國家大劇院
李華、葉曉倩、陳燕玲、吳夢帆、計懷斐
11月16日晚9時40分,北京,國家大劇院戲劇廳的舞臺大幕徐徐拉上。雷動的掌聲傳到後臺,演員們顧不上卸妝,相擁慶祝,喜極而泣。
當天,國家大劇院主辦的2024年“百戲中華——國家大劇院非遺戲曲展演”中,寧波市鎮海區民營劇團海韻藝術團攜原創越劇《君子成忠》受邀參演。民營“草臺班子”把戲唱到國家大劇院,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玩票玩出來的劇團
冷空氣影響下,深秋的北京,氣溫降至了個位數。
“我們是鎮海海韻藝術團,北京,我們來了!”11月16日下午,海韻藝術團的演職人員來到國家大劇院,心裡都是火熱的。
這個雄偉壯觀的半橢球形建築,是中國演藝人心目中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這裡也是他們的舞臺。
而就在一週前,他們的舞臺還在鄉間。
閒置的民房裡,支起桌子就是化妝間;鋼架棚裹上綠色油氈布,就是舞臺……11月7日下午,幾聲鞭炮過後,寧波市鄞州區雲龍鎮徐東埭村村口的空地上,村戲熱鬧開鑼。海韻藝術團在這裡開啓了5天10場的戲曲連演。
走村串鄉搭臺唱戲,這是海韻藝術團的日常。“民營劇團靠量取勝,我們一年要演出300多場,才能保證劇團的正常運轉。”海韻藝術團副團長胡彥華一邊往臉上抹油彩一邊說,劇團的收入主要就靠下鄉演出,農村的演出費不高,劇團要維持日常運作,只有靠增加演出場次。
說是劇團,其實最初只是一羣票友聚在一起“小打小鬧”。
“一開始就是玩票的,玩得不過癮了,就想找上臺唱戲的機會。”2012年,一羣還是20來歲的小青年,因對戲劇的癡迷聚在一起,還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成立劇團!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藝術團成立後,他們工作之餘就湊在一起磨戲。不過,一直到劇團成立的第三年,他們才真正接到戲,獲得了下鄉唱戲的機會。
燈光、道具、服裝……幾年時間下來,他們生生“攢”出了一個正經劇團。劇團成員從20多人發展到了60多人,每年的演出場次從幾十場增加到300多場。
因爲男女合演,而且越劇、甬劇“通吃”,他們在寧波的鄉間舞臺頗有口碑。
不過,相比於很多職業化的民營劇團,這個劇團到現在還沒有脫離票友的基因。
“雖然說有60多個人,但是全職的只有8人,其他的都是工作之餘來兼職或者退休的,演員經常是下了班,飯也顧不上吃,趕過來補臺。”胡彥華說,除了一些開銷補貼,演員們並拿不到很多報酬,大家登臺演戲的目的很純粹——熱愛。
團隊雖然業餘,但是演戲卻必須專業。一些草根民營劇團,怕演員忘詞會在臺上放提詞器。但是海韻藝術團從來沒用過,在他們看來,記臺詞是演員的基本功。
民營劇團“啃下”原創大戲
“這個地方轉身要快,腳步要更輕快些,要儘可能還原少年葉澄衷的形象。”11月14日,海韻藝術團赴京前的最後一次排練持續到午夜,導演王紅剛一次次叫停,給演員示範身段動作,力求盡善盡美。
從2021年創排以來,這部原創越劇《君子成忠》,已經在專業劇院演出了10多場。每演出一次,就是一輪精心打磨。
“總要有點自己的東西!”抱着這樣的信念,在鄉村舞臺站穩腳跟之後,劇團立志創作自己的原創劇目。
2021年,根據“寧波幫”名人葉澄衷的故事,藝術團創排了越劇《君子成忠》,並於當年11月6日在寧波逸夫劇院首演。
《君子成忠》以葉澄衷(原名葉成忠)的人生歷程爲藍本,擇取了咸豐四年至同治九年(1854—1870)間,葉澄衷15歲離鄉別母后的創業經歷,刻畫他至孝、至誠、至儉的品格。
民營劇團要做原創劇目,這在戲劇界幾乎是難如登天:劇本、舞美、唱腔、配樂等,樣樣都是要闖的難關。
“最難的就是資金問題。”胡彥華說,創排新劇動輒百萬元,對於捉襟見肘的民營劇團來說,是難以承受的。
團長盧宏海在鎮海經營一家緊固件企業,爲創排這出新戲,他一度把企業日常經營的工作“甩”給了父母,還自掏腰包爲劇組墊資。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部作品得到了業內外的認可。
2022年,《君子成忠》參加第五屆中國越劇節的展演。入圍展演的共有來自全國的15個新創精品劇目,該劇是唯一由民營劇團創作的。
3個月前,一個消息讓整個劇團都沸騰了——國家大劇院主辦的2024年“百戲中華——國家大劇院非遺戲曲展演”發來邀請函,邀請劇團赴京參演。
“民營劇團能登上國家大劇院,對於我們來說曾經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如今,這一切都變成了現實。”盧宏海激動地說。
這股自豪感也寫在了每個演員的臉上。“作爲業餘演員,能夠在國家大劇院演出,不管是我們自己,還是家人都很驕傲!”演員應立鋒說。
爲了這部劇在國家大劇院完美亮相,劇團也請來了各方專家反覆打磨,情節、唱腔及演員表演等方面,都進行了精心改良與提升。
“生意場上的起伏成敗不一定能打動每個人,但是親情一定可以。”該劇導演王紅剛說,《君子成忠》在改編創作時,將視角放到最質樸的人性共情上,藉助越劇擅抒情、能動情的特色優勢,用母愛串起了全劇,展現了葉澄衷一生不忘母親的“君子”之教。
唱響國家大劇院
舞臺的燈光暗下,11月16日晚7時30分,伴隨着清亮悠揚的越劇唱腔響起,《君子成忠》在國家大劇院正式開演。
身着清裝的演員們一出場,馬上給人以不同於傳統越劇扮相的新鮮感。在國家大劇院頂級音效、燈光、舞美的烘托下,觀衆的思緒,也跟着演員的表演和劇情發展一起在風起雲涌的“上海灘”與慈母情深的“商幫故里”來回穿梭。
作爲劇中葉澄衷的扮演者,李錫年的表演生動傳神,將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物特性表現得惟妙惟肖。
而不爲人所知的是,爲了此次演出能夠順利,有着20多年舞臺經驗的李錫年,壓力不小。
作爲主角,他在劇中有大量的戲份和唱腔,容不得半點差池。在形體上,他需要精準演繹主人公從15歲至31歲的情景。此次赴京演出版本,導演還額外增加了翻跟斗等動作,對於舞臺上穿着增高鞋的他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爲了萬無一失,到了北京以後,他甚至不敢邁出酒店。“就怕萬一感冒了,嗓子出問題。”李錫年說,演出的前一晚,他就在酒店牀上閉着眼睛,把所有臺詞又都過了一遍。
好在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呈現了一臺好戲。全劇演出過程中,大劇院裡響起20多次掌聲。伴隨演出謝幕時,全場觀衆給予了長達兩分鐘的掌聲。
“這個戲取法很獨特,把落點放在主人公和母親、妻子的感情上,看起來切口有點小,但是這種感情是人間所共通的,特別能打動人。”觀衆毛蝶飛說,民營劇團創排原創大劇非常難得,能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更是難得中的難得。
置身在國家大劇院,團長盧宏海腦海中回閃着排練、演出的一個個難忘場景。“今天的演出,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新的開始,好戲還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