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告訴美國 必須斬斷與臺灣的關係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右)訪問大陸,周恩來(左)接待。(本報系資料照片)

冷戰:從兩強爭霸到全球衝突,當代地緣政治的新世界史(聯經出版)

當其他東亞國家在美國領導的世界體系中享受增長時,毛澤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在探索馬克思主義政治正確信念的深度。文化大革命雖不是像近十年以前的大躍進那般的經濟災難,卻也進一步使中國與世界隔絕。到了一九六九年,文革最瘋狂的許多面向──公開刑訊、全天候的政治會議、呼喊口號──都遭到中止,部分是透過軍隊來針對紅衛兵。勞改營和再教育營仍然維持運作,裡面許多人一度是文革開始時毛主席最忠實的擁護者。即使毛主義的恐怖仍然在施行,中國的政治景觀已逐漸改變。

毛澤東改變心意的原因之一是他對冷戰改觀。一九六五年,毛澤東對國外主要的執迷是美國對越南的干預。但儘管他預期到美國會進一步涉入,但還是爲其涉入的規模大感震驚。毛澤東相信北越在沒有中方的支持下毫無勝算,就像當年的韓國一樣。且在文革方興未艾之際,他不願意捲入與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的戰爭。但就像史達林之於韓戰一樣,毛主席也樂見美方在印度支那被拖垮。新春攻勢失敗之後,當河內於一九六八年同意與詹森政府短暫展開談話時,中國總理周恩來痛斥他們妥協了,讓自己陷於危殆。「在他們的脊骨被打斷前,或者五、六根指頭被打斷前,〔美國人〕是不會接受失敗的,也不會離開。」他對北越主要的談判家春水如是說。無怪乎相信北京方面希望在越戰上把越南人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的黎筍,如今逐漸向他們的另一座靠山──蘇聯──求援。

到了一九六八年末,他把注意力幾乎完全放在蘇聯對中國的威脅上。他相信蘇聯是雄起的強權,而美國則江河日下。兩者攜手完成對中方的包圍之勢,而中國必須突圍。毛澤東決意要向莫斯科展示中國並不害怕其軍事力量,下令軍隊巡守中蘇邊境的爭議地帶。蘇方的反制行動造成了北京方面一九六九年對戰爭的恐慌。

同年夏天,害怕蘇聯發動核武攻擊的毛澤東把四名在文革期間被下放到牛棚的軍事元帥召回,並下令他們就中國在國際上有什麼選項撰寫秘密報告。四名老帥強調當前形勢的迫切,將之比擬爲中國在一九三七年日本侵華前夕之勢。他們稱中國必須加強其防禦態勢。儘管蘇、美分享某些利益,雙方的衝突仍「真實而具體」。心繫越戰的尼克森認爲中國是「『潛在的威脅』,而不是現實的威脅」。陳毅、聶榮臻與其他元帥(葉劍英、徐向前)知所進退地讓毛澤東自行下結論,不過他們暗示中國應該會想要減少與美國之間的衝突,以便對付蘇聯這點,仍清晰可見。

在華府,尼克森馬不停蹄地讓新的中國方針齊備。一九六九年春中蘇邊境衝突,尼克森害怕這會導致核戰的同時,他也從中看出美國的契機。到夏天時,他已經指示美國外交人員示意美方願意與北京談話,也減少對中共的貿易、旅行限制。眼見從印度支那撤軍有望,與中方的關係也有所進展,尼克森告知南越總統阮文紹美國將來會持續支持亞洲的反共政府,但不會出動自己的軍隊干預支援。隨後他旋風式出訪全球,會晤巴基斯坦與共產主義的羅馬尼亞領導人,成爲第一位與羅馬尼亞領導人會晤的美國總統。在兩個場合,尼克森都以非常直白的語言告知東道主,他有意願與北京談話,並且請他們協助向毛澤東、周恩來傳達訊息。

儘管尼克森對他的國安顧問的談判技巧存疑,但還是決定把季辛吉送往北京作爲前導。這項準備任務必須秘密執行,尼克森知道派出季辛吉是暗渡陳倉的最佳選項。一九七一年七月八日,季辛吉飛往巴基斯坦與當地領導人會晤,這項活動舉世皆知。在第一晚的接風洗塵後,季辛吉佯裝生病,發言人告訴記者,他需要在伊斯蘭馬巴德外休息一兩天。但其實季辛吉當晚就偷偷搭乘巴基斯坦飛機直達北京,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款待。身爲美國領導團隊人員當中首名出訪共產主義中國的人,季辛吉肅然起敬,正當開始要閱讀準備好的稿件時,周恩來打斷了他,說道:中國希望「共存、平等和友誼」。但要如此,美國「必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就像我們承認美國是唯一合法政府,不認爲最後一個加入美國的州──夏威夷或者(面積)更小的長島不屬於美國主權範圍內。」換言之,美國必須斬斷與臺灣的關係。(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