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罕見發專文,博士突然大擴招,這是要幹什麼?
中國的博士招生步伐驟然提速。
今年7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宣佈增設83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這是自2020年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擴招舉措,預計此舉將使得每年額外增加約1萬名博士生的招生名額。
而更爲引人注目的信號是,今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與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佈了《關於加快推動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如此高規格的聯合發文專門針對博士生培養,實屬罕見。
在此之前,中國的博士生數量已從2016年的7.73萬迅速增長至2023年的15.33萬,短短數年間,博士生招生規模已翻了一番,且每年仍以超過1萬人的速度持續增長。
一個顯著的現象是,每當就業壓力增大時,我們便通過擴招碩博士來吸納更多的應屆畢業生,以緩解就業難題,2017年和2020年便是如此操作。然而,這一舉措也引發了不少關於學歷貶值的擔憂。
據智聯招聘發佈的就業報告顯示,2024年碩博士畢業生中,僅有44.4%成功獲得工作機會,相比之下,大專生的就業成功率竟高達56.6%。
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難道博士真的因爲“太有文化”而吃虧了嗎?
究其原因,或許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部分博士生自身期望待遇過高、年齡不具優勢或能力與企業需求不匹配等;
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結構錯配的問題。長期以來,中國的博士培養多側重於學術發展需求,鼓勵基礎研究和學術研究,卻與企業的實際需求以及國家戰略發展有所脫節。
走出象牙塔後,許多博士生髮現自身難以有效匹配市場需求。
根據北大期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研究顯示,2015-2020年間,我國博士畢業生就業去向中,高校單位佔比最高(45.55%),其次是醫療衛生單位(16.96%)和科研單位(10.25%),而在民營企業的就業比例僅爲5%。
這意味着,國家培養的許多“頂尖人才”大多在高校內部循環,並未真正流向企業和社會。
回到最初的問題:中國的博士真的過剩了嗎?從總體比例來看,中國擁有128萬博士,佔總人口的比例僅爲0.064%,而美國有342萬博士,佔比高達1.04%,英國爲0.78%,德國爲0.8%,日本也有0.52%。相比之下,我們與歐美日韓的差距懸殊。
從博士就業結構來看,中國的博士大多集中在高校等事業單位,並未廣泛參與到需要頂尖人才的科技、製造等行業中。而美國博士生在工商企業的就業率則從2002年的24%上升至2022年的48%,實現了翻番。因此,關於博士是否過剩的問題,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大國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隨着中美戰略博弈的加劇,我們必須以超常規的方式加快培養和儲備高層次人才,以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
今年的博士擴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爲了對衝就業壓力,但更重要的是爲了培養更多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的科技頂尖人才。
此次中辦和國辦聯合發佈的《關於加快推動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國民教育的最高層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關鍵支撐。
在7月新增的83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中,80%都以理工醫農等核心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爲主,並大幅提高了專業碩士和專業博士的比例,人才培養更加註重專業領域的實際應用。材料、化工、環保、生物、工學等領域成爲專業博士的重點專業,這些曾經被視爲“天坑”的專業如今已逆襲成爲“高富帥”。
國家的戰略意圖已十分明確:規模化培養頂尖博士人才。這些新的博士人才不僅要進行學術研究(理工科學術博士),還要解決實際問題(理工科非學術博士的專業博士),最終都是鼓勵他們投身國家發展的前沿領域。
畢竟,大國博弈的核心是科技戰,而科技戰的關鍵則是人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