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不能排除任何能源

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記者蘇健忠/攝影

隨着淨零趨勢,臺灣能源政策來到關鍵十字路口。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昨(26)日接受本報專訪,談到國家能源發展,他以「科學家」身分表示,臺灣不能全依賴綠能,也不能只有核能,在零碳電需求愈來愈高下,淨零不能排除任何一種能源。

廖俊智除了是中研院長,也身兼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他表示,臺灣能源議題不能被簡化爲「缺電」,只是若要達成2050年淨零目標,缺的是「乾淨的電」,因此他認爲,不應該對科學未來可能發展做任何限制。

中研院作爲國內最高學術殿堂,廖俊智有三大願景:成就全球頂尖研究、善盡社會關鍵責任、延攬培育卓越人才。他並帶領中研院射出「淨零五支箭」,包含去碳燃氫、高效太陽光電系統、地熱、海洋能、生質碳匯,近年陸續有斬獲,部分成果快則五到十年,將可對淨零發揮關鍵影響力。以下爲本報專訪紀要。

善用新技術 有助落實減碳

問:氣候變遷委員會調升2032、2035年減碳目標,有哪些新技術可幫助落實減碳?

第一項是「去碳燃氫」,這項技術是將甲烷裂解爲氫及固態碳,產生的氫可直接用於發電,成爲低碳(甚至零碳)基載電力,產生的固態碳能作爲工業原料、建材或備用能源,進一步降低天然氣發電排碳量,突破傳統以燃燒天然氣發電再捕捉、封存二氧化碳的思維,成爲低碳甚至零碳電力新選項。

碳捕捉下來有兩個好處,首先它是工業原料,可以補償發電成本;另一方面,固態碳就是碳,哪天台灣發生能源國安危機時,可用來當作燃料,等於是現在進口天然氣燒一半,另一半儲存下來。這項技術預計將於2026年導入興達港5MW(千瓩)機組。

第二是「高效太陽光電系統」,主要是以提高每單位面積發電效益爲目標,以科技換取土地,目前提升效率達到33%,預計二年後可商轉。

第三是「地熱」,臺灣位於太平洋火環帶,地熱資源非常豐富,臺灣沒有不開發的理由,目前與中油合作,目標是在宜蘭員山尋找深層地熱,並以4公里爲標的,過去多是挖1公里以內,現階段已達1,180公尺。

第四是「海洋能」,同樣也是自家財產,尤其臺灣黑潮相對穩定,目前評估適合場域爲成功外海、宜蘭外海。

第五是「生質碳匯」,主要可運用在不適耕作或休耕土地上種植短期收成的生質作物,臺灣自然環境適合植物生長,像是狼尾草,就是可增進自然碳匯的特別植物。

問:請談談科學家心中的核能,以及在能源轉型中所扮演的角色?

答:以科學角度來看,我們不應該對科學未來可能發展做任何限制,因爲大家都知道過去幾十年來,科學發展往往超乎人們預期,許多過去完全沒有想到的事情,現在都變成可能。臺灣不能全依賴綠能,也不能只有核能。

核能並沒有所謂的新舊,所謂新核能,指的是「新技術」,例如對現在覈二廠、核三廠有疑慮,我們可以用最新方法來加強其安全性,並不是採取一刀兩斷作法。

至於核廢料處理,據我所知,全世界仍少有核廢料最終處置場,而以科學家客觀角度來看,應設法減少核廢料。而關於核融合,則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需要密切觀察,但我認爲不應該把未來賭在覈融合上,可以抱持希望,但不能依賴它。

看川普新政 2050目標不變

問: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牽動全球減碳步伐,臺灣如何因應?

答:全球潮流就像時尚一樣,之前流行喇叭褲現在又變成緊身褲,隨時都在變化,關於氣候變遷,基本上對科學家而言,大家是有共識的。但取代方式該怎麼做? 各界尚無共識。

至於川普政策,我覺得在沒有落實前都有待觀察。況且這也牽涉美國能源產業的想法。

我們密切觀察國際走向,在氣候變遷委員會中,我們也會討論國際情勢,但就我瞭解,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沒有因川普新政而改變,依舊堅定往前走。

AI不是泡沫化 是校正迴歸

問:如何看待AI浪潮?中研院在AI方面有何成果及展望?

答:AI不是泡沫化,而是校正迴歸(correction),任何新技術開發引發各界期待,而過度期待下,假如沒有適當回檔修正,就會變成泡沫,任何產業發展都可能發生這樣的狀況。

現階段看來,短期修正並不影響AI長遠發展,臺灣也應找到合適自己的商業模式、利基,中研院可做到匯聚人才,至少不落人後,更進一步希望嶄露頭角、脫穎而出。而目前在晶片設計上或許有一些機會,就是把晶片設計導入AI,中研院也召集許多國內大學教授一起做,既要嘗試最新技術,也要替IC設計公司培育人才。

整體來說,AI現在仍處於先期階段,2022年ChatGPT橫空出世震驚世界,而今年2月DeepSeek又把世界再次叫醒,但全球所有國家都仍在摸索。

AI浪潮席捲下,中研院也成立AI推動辦公室,除強化硬體設施,號召全中研院研究人員、行政人員都努力瞭解AI,AI可應用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運用數位蒐集、分析資料;AI也可結合生物醫學和醫療,例如用AI輔助老鼠實驗,結合科學家分析,這也是中研院AI辦公室正在推進的部分。

此外,量子科技也是中研院重點研究領域之一,雖是相當新的領域,但中研院已重點投入研究,爲國家科技看未來,已成功研發首部超導量子電腦,在量子晶片製作已有初步成果,即將有一篇論文要投稿發表。中研院積極思考要將臺灣強項科技帶往哪個方向,其中量子科技即是重要面向之一。

問:中研院在生醫研究發展有哪些成果?

答:中研院已成立mRNA先導工廠,隨新冠肺炎疫情過後,全世界疫苗市場急劇萎縮,中研院原本在mRNA疫苗研發已投入研究,後來研究重點轉向mRNA疫症疫苗及個人化疫苗。這些疫苗特點是不需有太大量產規模,正好適合中研院這個學術單位來設置生產線。因此中研院現已建置好一座mRNA先導設施,可協助學研界進行臨牀前製程開發,在全世界是少有設施,國內學研界未來將可透過這座mRNA先導設施,開發出治療不同疾病的核酸藥物。

其他研究方面,包括利用生物方法捕捉二氧化碳,並研究利用細菌來捕捉甲烷,已有許多基礎研究成果,但是距離實際應用仍需再等等;目前也希望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希望能從天然物中找到醫療應用新面向,目前中研院已有團隊投入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