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深藏功與名:不只關乎就業

謝泓/文 2006年,筆者應邀參加在日本東京舉辦的一場日中經濟交流會。當時,有位日本專家談到,日本實施《日本中小企業現代化促進法》是在1963年,中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是在2003年,兩部涉及中小企業發展法律出臺的時間距離,也反映了兩個國家經濟差距的時間距離。筆者當時並不明白這其中的邏輯是什麼,如今卻深有感悟。

企業,家

去年底,一篇關於江西贛州人爲什麼要到廣東潮州打工的文章提到,2022年江西贛州市的GDP約爲4500億元,而廣東潮州的GDP僅有1300億元左右,贛州GDP是潮州的3倍多,完全超過了汕頭經濟特區。爲什麼江西人還是願意去潮汕地區打工呢?

文章分析,贛州城區遍地高架橋,開發了一棟又一棟的樓盤,城市基礎設施投入很大,房價也很高,這應該是贛州GDP高的原因。但這些產業都是以國企爲主,哪怕贛州GDP再高,也沒有給社會提供多少就業崗位。

相反,潮汕地區雖然GDP不高,但中小企業產業集羣衆多。普通老百姓如果希望有非農收入,還必須離開家鄉,到經濟看起來不是特別“發達”的廣東打工,且粵東還是廣東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

筆者跟一位潮汕企業老闆聊天,他說江西員工的素養很高,有很強的組織紀律性。他們企業給到員工的工資在五六千元以上,有一定技術或管理能力人的工資能超過一萬元。公司還提供免費住房,一天十塊錢就可以吃三餐。很多員工都把家安在潮汕,在當地買房買車,企業老闆也會協助員工子女在當地入學。

筆者走訪企業發現,廣東很多製造業企業,基本都在公司蓋有員工宿舍樓,免費或以低價提供給員工住宿。有些企業的宿舍還配有健身、娛樂設施,有夫妻房,低價或免費的飯堂。有些企業則配有圖書館,還有各種興趣和愛好的學習小組與社團,甚至有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各種樂施好善的義務組織。

筆者問一些企業負責人,是不是企業有外單,需要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需要通過社會責任的審查。他們表示,外企對企業確實有社會責任審覈,包括勞動安全、工作強度、薪酬水平、環保排放等。但他們認爲,中國人有家族文化傳承,一旦企業將員工視爲家人,給予家人般的關懷,員工還是有知恩圖報、士爲知己者用的文化。他們說,對於優秀的企業而言,社會責任認證僅是基礎,真正的員工關懷不是應對驗廠審覈,而是要滿足員工真實的生活需求。

深圳有家企業的負責人講,員工離鄉背井出外打工,需要實實在在的收入。如果企業給他們一個月一兩萬元的工資,員工在外面租房、坐車、吃飯,每月就要萬把塊錢的支出,實際收入就很少。這位負責人說,企業和員工是命運共同體,員工的能力關係到企業競爭力。所以,企業不僅要關心普通員工的生活,還要關注他們的工作,關注他們個人能力的提升,比如制定企業職工的技能培訓及考覈。

江蘇蘇州的固鍀公司就把傳統文化應用到企業管理上。固鍀公司的文化系統包括人文教育、人文關懷、綠色環保、健康促進、慈善公益、職工拓展、人文記錄和敦倫盡分,其基礎是人文關懷,目標是止於至善。

給固鍀公司做精益管理諮詢的一位諮詢師講,他們給固鍀做精益改善周,非常震撼:普通公司做得好的,一年也就做幾十個改善周;而固鍀公司的企業文化非常棒,員工自主自覺,一年下來改善周能夠做200多周。其中,一個改善項目通過對流程的優化,工序由41項減少爲21項,人數由68人減少到未來的45人,生產效率大大提升。

河南省許昌市的胖東來公司,企業文化主張公平、自由、快樂、博愛。公司除了建立非常好的分享機制,還幫助員工進行職業規劃和生活規劃。

中國的這些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如此善待企業員工,甚至比國企還講福利、講人性、講公平,它們不是隻會偷稅漏稅、假冒僞劣、行賄受賄、低買高賣、囤積居奇嗎?現在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農,家

作爲工業社會、現代社會的細胞,企業在某種程度上,替代了過去農業社會鄉村宗族作爲社會最基層組織的功能。

中國已經有連續20年以中央一號文件的形式,出臺了關於中央對於中國農業與農村問題發展的相關政策。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始終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業與農村的政策設定問題是根基之策。

三農專家溫鐵軍認爲,中國農村承載了中國人生態、生活、生產“三生合一”的生存方式,由此決定着一種文化傳承的方式。傳統上,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儘管王朝更迭,但只要中國的農村存在着宗族延續,中國的文化就能得到延續。中國農村就是中國人生產、生活、教育與文化傳承的最重要載體。

溫鐵軍還有一個觀點,解放以後,通過農業與農村,化解了新中國的多次經濟危機,包括建國初期的城市供給危機、工業化原始積累問題、城市青年就業問題等等。但隨着改革開放與工業化的開始,工廠開始從農村吸引大量勞動力。而今的農村,又變成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地方。現在的農村,要人沒人,要錢沒錢,僅有的資源被城市與資本侵蝕,留下的是殘敗、蕭條與環境堪憂的村落。

與此同時,溫鐵軍提出了很多鄉村振興的建議與觀點,包括對於農村生態化的發展方向,認爲生態化是比工業化更高的生產、生活與文明方式。

今天,反觀農業現代化發展良好的國家,無一不是工業化、現代科技發達的國家。工業化是農業現代化重要的基礎,這應該也是中國農村與農業發展的新生態。

農,技,工

最近,筆者考察了位於廣州白雲區的康御智慧農業園。它們探索開創了一套立體種養、生態循環、低碳環保、優質高效的種養一體化模式:利用山坡地,用鋼構搭成四層樓高的農舍,一層養魚,二層養豬、養雞,三層種植蔬菜或者名貴中草藥,外牆還種着一種名爲憂遁草的抗癌草藥。

魚塘的水含有硅藻、螺旋藻養分,通過智能的滴灌設備灌溉植物,植物無需農藥化肥就能健康生長。魚塘中的養分,則是來源於投餵雞的飼料。在雞飼料中添加了菌草料,雞吸收後排出糞便直接掉進魚塘,進而裂變成很多硅藻、螺旋藻,成爲魚的養分。如此養殖出來的羅非魚味道非常鮮美。

該農業園創始人陳進輝博士解釋,架空魚塘養雞的設計可以降低雞糞清理成本,也消除了傳統養雞的臭味。這一模式不但節省空間,還具有提高魚氧、改善池內生態系統營養環境、減少鴨寄生蟲病等優點。據介紹,康御園區畝產可超百萬元產值。

陳進輝博士今年已經67歲了,他說自己是農村出身,有機會出來讀大學改變命運,後來下海創辦企業和工業園區。有了原始積累後,他一直希望能夠力所能及用自己的知識與實踐反哺農業農村。於是乎,他在家閉關一年,構思自己的農業3.0、4.0模式,而今已經迭代到6.0模式。

在陳進輝博士的農業園區裡,動植物都可以聽音樂,雞舍、豬舍沒有異味,雞舍的負離子可以達到50000萬個,我焉知雞比人幸福?

陳博士的研究團隊,有研究種子種苗的、有研究水分子、研究植物的。他認爲,中國農業的發展不能單靠國家政策,一定還需要按照市場規律來發揮作用。農業也要靠資本,資本要講投入產出。中國農業的發展,最終還是要看產出。而農業產出,一定要藉助現代的科學技術、工業成果與商業模式。

現代的農業文明也好,生態文明也好,一定要藉助人類工業文明的成果。荷蘭國土面積狹小,氣候偏寒冷,每年農產品的出口達到1000億美元,僅次於自然資源良好、耕地面積超大的美國,這正是藉助了工業技術的成果。智能大棚、芯片發光、育苗育種……荷蘭的大棚光照時間,能夠達到一年5500個小時。

跟筆者同去陳博士農業園的還有幾位中小製造業的企業家,大家也暢想了將康御農業園的模式推廣及商業化可能。一是通過結構化、標準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總體設計,進一步降低投入成本。二是通過提升光能效率與增加負離子等等現代技術,促進動植物的健康成長。三是通過現代生物技術總體提升農業園的科技水平,從而打通農業發展的技術、商業模式與客戶的所有驗證。

企業,社會

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之一,在於讓中國發展工業,改變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生態,中國也成爲了工業化國家。

因爲製造業的快速發展,中小規模的製造企業吸收了大量農村勞動力,使之成爲產業工人。中國經濟發展的增量、政府財政收入結構、中國人的收入結構,也實現了從過去幾千年依附農業到依附工業的轉變。7億多人口擺脫了貧困,佔全球減貧人口的70%以上。2022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城鎮化率)也達到了65.22%。

政府官員、專家學者談及中小企業時,喜歡用“56789”來形容中小企業的作用,即“貢獻了50%以上的國家稅收,60%以上的國家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佔企業數量超90%”。

從這個視角看,中小企業的存在,不是簡單的經濟發展問題,而是一個社會發展的經濟基礎問題。從經濟規模與稅收收入、就業結構與城鎮化水平角度,中小企業就是中國成爲工業化國家的重要基礎。

筆者認爲,工業化國家不僅僅是工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高,還必須涉及就業結構中產業工人的比例,產業工人佔總人口的比例,城市化或城鎮化的水平等。工業技術成爲社會的生產力支撐,工業文化與價值觀念在社會逐步形成。

如今,中國企業的管理形態與改革開放初期已完全不同。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三來一補”與農民工組合的業態,到大產業與產業工人的業態,中國企業也從單一的製造業態到企業組織業態,並開始擁有自己的管理文化與經營邏輯。

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家族關係,也在中國現代企業中找到一些痕跡。企業是原來外來務工人員、現代產業工人的家。它提供了產業工人蔘與生產的機會,提供了新的生活業態,提供了人生新的發展方向與目標。每家企業都成爲中國社會的細胞,承載了現代中國人生產、生活、生態的新“三生合一”。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認爲,企業作爲經濟主體,其存在的目的是創造經濟績效。但這種經濟績效並不是企業的目的,而是企業作爲經濟主體所履行的經濟責任,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邏輯起點。他還講,企業是社會的一部分,是社會的一種器官。企業依託社會而存在,社會爲企業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空間。這意味着企業不僅受到社會的影響,同時也對社會產生影響。

德魯克還強調,企業管理者必須承擔維護公共利益的責任,並採取符合道德標準的行動。這是因爲企業的目的是在企業本身之外,必須維護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基本權益。這既是對社會的一種責任,也是企業作爲社會細胞的倫理底線和道德要求。

當中國企業擁有了屬於中國文化的社會倫理時,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語境下,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就已經成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最重要的力量,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

直至今日,筆者還是要追問:中國究竟是農業國家還是工業國家?爲何中央每年出臺的一號文件還是以農業及農村爲主?這是歷史的慣性,是中國人口組成還是以農民爲主,還是中國社會組織的基層就在農村?爲什麼中央的一號文件不能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

筆者曾跟一家海外智庫交流,專家講,美國2023財年國防開支預算8130億美元,刷新歷史最好水平。如果要通過國會預算,就會有議員質疑是不是向軍工集團輸送利益。爲了爭取法案通過,他們就約定其中的一半預算向中小企業採購,就容易得到代表中小企業利益的議員支持。

我們很多企業出海到歐美投資,人家不關心GDP,不關心企業稅收,就關心兩項:一是就業人數,二是工資最低水平,即就業與收入。既然中國中小企業提供了中國80%城鎮人口就業,那麼中小企業纔是國之大者。

三年疫情期間,日本就補貼中小企業,只要企業不關張,國民就有收入,有收入就有消費,有消費經濟才能夠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全世界央行都在放水,美國、德國、日本通過軍工企業發展,增加中小企業訂單,美國公民都有補貼,日本中小企業有補貼。

而中國將貨幣擴張落在了哪裡?高科技企業、城投公司還是基礎設施建設?如果這些投入都沒有轉化爲中小企業的訂單,就落不到老百姓的口袋,老百姓沒錢就沒消費。在出口拉動、投資拉動失靈的情況下,消費拉動就是出路。

把多印的錢轉化爲中小企業的訂單,轉化爲老百姓的收入,纔是正道。因爲中小企業,不僅是56789,它就是1,就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基礎與重要組成。

至此,筆者或多或少明白了文章開頭日本專家所講的經濟差距,不體現在經濟規模、經濟發展水平或是科技水平上,而是觀念上的差距。

在一個國家政府、社會、人民的認知中,什麼東西最爲重要,什麼是經濟發展的起點與目的,什麼是國家經濟發展的第一性原理?

這就要求我們認真思考一些新維度:中小企業之於就業與創新的意義,中小企業存在之於中國就業結構與城鎮化、社會結構的意義,工業化之於中國式現代化(包含農業現代化)的意義。這包括就業、創新、收入、社會、現代化、文化、社會組織、社會生態、新的商業文明等等。

一旦我們解決了認知上的問題,中小企業的應收賬款問題、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訂單問題,都成爲我們國家解決現階段主要矛盾的抓手了,成爲國策,那這些還是問題嗎?

假如我們沒有努力解決中小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中小企業都跟着國外訂單走,中小企業都想着出海,那哪怕有再多的高樓大廈,再多的高鐵,再便捷的高速公路,筆者都有理由擔心,中國人要背井離鄉,下南洋或去全世界找尋新的出路。

相比GDP亦或是高樓大廈,一份跟上GDP增長的收入更有現實意義。而平民百姓的工作崗位,最多是由中小企業提供的。

當前,國家對中小企業愈發重視,出臺了一系列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但文件解決的是“術”的問題,還需從根本上解決“道”的問題。中國已是工業化國家,必須建立新的觀念、新的認知,確立中小企業“1”的定位,其它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作者系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爲《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爲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謝泓經濟觀察報專欄作家

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