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選民的感覺
(圖/本報系資料照)
選舉已經過去一週多,這一週頻繁約人見面,聊起選舉,愈發覺得若想研究臺灣社會的投票理由,真是困難啊!當詢問爲何投給該候選人或該政黨,出現的理由常常是「感覺」,大陸民衆想像中的理由如「支持某政黨的具體政策」,反而出現得更少。
感覺,可以是「感覺臺灣不會變香港」,「感覺比較想投給他」。於年輕世代而言,投給賴清德或柯文哲更能「說出口」,投給國民黨「感覺不太好說出口」「感覺很老」等都是理由。
2019年才成立的「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最終以12萬8613票政黨票,打敗了親民黨等一些臺灣老政黨,躍升臺灣第5大黨,在網上也有不小討論度。與大陸記者朋友聊起,他擔憂臺灣政治的「低幼化」,「因爲大黨無能,民衆只能憑着喜好與感覺投給小政黨,這雖是意見表達的方式,但難免唏噓」友人表示。
我笑道,「哎,投給誰日子都一樣過,還不如投給好玩一點的。」而這「感覺」同樣體現於臺灣社會對兩岸關係的判斷中。本次回臺,受訪者不論藍綠白,認爲兩岸未來會維持現狀者,均高於擔憂「兩岸會有戰爭風險」者。但這「維持現狀」,體現在受訪者的自身感受中,而非客觀。
近年臺灣社會存在對兩岸是否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之討論,更有各家民調公司熱衷調查。「臺灣會不會變香港」與「美國幫不幫臺灣」這是臺灣提起兩岸關係時常提到的兩種感受。
本次回臺訪談的總體結果是,偏藍者在意兩岸,不希望兩岸關係惡化,比較會談及兩岸經貿;偏綠者也在意兩岸,正因爲很在意大陸(會提到「不想變香港」)才支持民進黨的親美路線。投給柯文哲者則展現了臺灣年輕人對兩岸的矛盾、虛無、務實——「不要變香港」、不要打仗、兩岸交流、也要「美臺友好」……但兩岸不是他們投柯文哲的主要考量,相對藍綠,他們投票時在意兩岸更少。
大陸在意「嚴肅政治」,比如九二共識,比如具體的兩岸經貿影響數據,而臺灣政治感性化、娛樂化。社會的投票理由很大成分是基於情感、感覺、感受,馬英九執政初期「因爲感覺能賺錢」而開放陸客,而後「感覺陸客來太多、生活也沒多大改善」,輿論開始改變。所以,一旦「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這個「感受」形成,何人會想再探討「兩岸政治共識」呢?「九二共識是維護臺海和平的定海神針」,於臺灣社會又有誰能聽懂呢?
賴清德確定當選的那天,大陸友人詢問,臺灣會擔心兩岸的未來嗎?但於臺灣民衆而言,兩岸關係,不是已經糟糕了8年嗎,又如何呢?
選舉後,一切再度如舊。但是,我們一直維持現狀嗎?許多「抖音一代」可能快不記得了,2012年時,無人討論兩岸戰爭。(作者爲資深兩岸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