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戰爭不只是國軍的事

社論

兩岸關係劍拔弩張之際,國防部推出文宣影片,強調「即使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也絕不會讓敵人越雷池一步!」顯得悲壯,或能激勵人心,但這句話只能作爲精神口號,絕不能成爲政府決策的戰爭指導

人類從17世紀開始逐漸發展成爲「現代國家」,戰爭思維亦隨之改變,以往君王貴族相互爭戰,對大多數庶民而言,除非耕地或居住處淪爲戰場,會受到池魚之殃,否則生活如常,畢竟「天高皇帝遠」。戰爭結果對平民來說,只是向不同主子完糧納稅帝力與我何有哉。

但現代國家成立後,人民和政府關係丕變,國家有保護人民、維護社會秩序、增進人民生活的責任,人民則有保衛國家義務,戰爭型態亦隨着經濟與兵器發展而改變,逐漸成爲全民投入的「總體戰爭」,壯丁都要走上戰場,後方民衆也有義務接受徵召投入後勤服務或軍工物資生產,戰火慘烈的程度與涵蓋範圍,可能讓社會每一個成員受害,生活受到嚴重衝擊

不能只談戰爭不談終戰

面對兩岸嚴峻情勢,社會不斷對國軍提出質疑:開戰後究竟能撐多久?言下之意是在期待美軍馳援,蔡總統在當選連任後也曾向國際社會表態,「臺灣在承受大陸第一擊後,希望全世界其他國家能夠站出來對北京施加壓力」。但就算是美軍介入,戰火併不會因此而終結,臺灣本土仍將繼續受到戰火蹂躪,直到「終戰」日來臨。

因此,對國家領導人而言,在戰爭開始前,必須對如何終止戰爭有完整的規畫,否則絕不能輕啓戰爭。但臺灣歷屆政府,不分藍綠都諱言戰爭指導,民進黨政府極力宣傳「不畏戰」,國軍宣示「戰到一兵一卒」,只談戰爭卻不談戰爭結束,就如同放人造衛星太空卻沒有目標,也沒有重返地球計劃,必定只是空談。

國軍能撐多久,需由多方要素決定,包括部隊的實質戰力士氣、國家戰爭經費與資源、民意支持與社會承受戰火能力,最重要還是政治領導階層的決心與意志。就管理學木桶短版理論評斷,能夠撐多久必須看前述各項要素是否都能堅持而不崩潰;只要任一要素崩潰,就會產生連鎖效應,戰爭必然無以爲繼。

就臺灣社會面對戰爭的準備程度來說,其實沒有任何個體或組織比國軍更爲完備,國人不思考自己準備爲戰爭付出什麼,卻不斷詢問國軍能撐多久,反映的是國人對現代總體戰爭性質的理盲設想戰爭一旦爆發,國家基礎設施遭致嚴重破壞,社會菁英與領導階層紛紛出逃,資金外流、股匯市崩盤、物價飛漲,輿論呼籲停火謀和,國軍即使「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又有什麼意義。

終戰指導必須包括終止戰爭時機,其中包括獲得勝利順勢應當停火、完全戰敗任人宰割,最後再加上戰爭前景不明,但繼續戰爭付出代價將得不償失等三種情境。而終戰手段則包括停火、議和與善後等多項要點;終戰指導是國家領導人面對戰爭必須嚴肅考量之責任,須有完善規畫,社會亦應有充分的思考與辯論,並形成共識,國家纔會有方向。若存心用政治口水加以掩蓋,是對蒼生毫無顧念,冷酷至極

戰爭是全民承擔的共業

即使有善意的外力涉入兩岸衝突,國家對和戰與否仍須有自主立場與主張,特別是對如何終止戰爭,必須要能堅持原則,否則就是甘爲他人的馬前卒,讓整個國家社會當成炮灰,受到他國戰爭指導所綁架,作爲任人擺佈的棋子,犧牲本身國家福祉,成就他國國家利益。

當戰火衝擊臺海時,雙方社會無人能夠倖免,更無法保持距離隔岸觀火。兩岸流血交鋒絕不能被誤認比擬成實況轉播球賽,或是網際空間戰爭電玩競技,此實爲影響年輕羣體未來命運的嚴肅議題。特別是兩岸若受戰火摧殘,安身立命的家園受到破壞,失去國族復興繁榮的基礎條件,必讓青年朋友喪失發展的競爭力,但當事者卻渾然不覺。

臺灣由於兵役體制的改變,年輕世代無法透過兵役的洗禮,理解戰爭與生命息息相關,誤認爲戰爭只是軍隊的責任,於己無關。特別是全募兵制讓軍隊成員與社會羣體產生落差,軍隊與社會沒有互動關係,更讓民衆忘記戰爭是全民都要承擔的共業,絕不僅僅是軍隊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