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揚棄意識形態 啓動數位新教改

圖爲大學指考。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 106年7月2日

自1994年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會)啓動教改,至今20餘年,回顧教改軌跡,不但未能達成減輕升學壓力、普及幼兒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揚棄填鴨式教學方式、創造技職教育多元化等理想,反而造成教育品質退步,大學競爭力退步、高端人才外流的不幸後果。尤其2017年,政治力介入教科書課綱編制,激化了高中國文文白比例的爭議,社會再次遭到撕裂,堪稱教改史上黑暗的一年。

臺灣高等教育品質日益低落,對岸大陸則自1993年發佈「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後,確定卓越導向的高等教育目標,先後提出「211工程」、「985工程」,始終環繞在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準的大學,以增強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爲目標。北京清華、北大等大學世界排名已超越臺大,甚至許多高中生開始以北京清華和北大爲升學第一志願。最近大陸教育部發布共42所一流大學、95所一流大學學科的「雙一流」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強國目標。

簡化的對比,沒有要唱衰臺灣、長他人志氣的用意,只在表達一個素樸的憂慮:

面對未來,我們究竟準備打造什麼樣的新世代精英,去迎戰新世紀的挑戰?去與對岸、乃至全球精英進行殘酷的競爭?當別人正在縝密地佈局教育戰略,我們卻繼續陷於意識形態鬥爭,將大部分心力放在「去中國化」的執着,一來一往之間,真正輸掉的,是一整個世代的競爭力。

不要低估其擴散效應,許多人的共同印象是,臺生的競爭力相較鄰近許多國家,特別是相較於大陸學生,程度的落差正逐漸加大。

具體的指標如外語文能力測驗分數,非量化的指標如國際觀、分析思辨能力等,甚至包括求知的積極性等,相信許多師長、專家早已敏感察覺出,陸生的表現正一步步勝過臺生,而且這種差距正在拉大。

回顧20年前的教改初衷,確實充滿善意,絕對是要替臺灣下一代締造一個更優質的教育體制與環境,絕無意讓臺灣新世代喪失競爭力!只不過20年過去,臺灣教育風氣確實變了,國民教育教材能改的全改了,聯考廢了,技職教育被摧毀了,人人都可念大學了。20年教改,確實讓臺灣的教育面貌全然改變!

然而,這一切並沒有將臺灣引領至當初教改人士所設定的理想。臺灣的孩子們在學習上所承受的壓力還是一樣大,教材是越編越離譜,補習業也還是非常興盛,過去從不必補習的國文史地,如今則是不補習根本無法應付刁鑽的出題!更麻煩的是,當年只知急切地推動教改,從不考慮瞬間降臨的少子化浪潮,從不檢視日漸拉大的城鄉與貧富差距,也從不正視產業與教育的嚴重脫節現象。

20年過去了,臺灣並沒有嚐到任何因教改而獲得的甜美果實,反而陷入怎麼讓過剩的大學合理退場,怎麼讓承受過度繁重學習指標的新世代減輕壓力,和怎麼讓新世代的學子擁有最起碼的競爭力,以及更等而下之的,怎麼讓人文教材的課綱陷入無休無止的意識形態爭議。前幾年鬧歷史課綱,今年鬧國文課綱,好像臺灣教育問題就是隻有這些值得搬上桌討論!結果也就很清楚,當別人竭盡所能實現「雙一流」的躍升,我們還在爲無謂的意識形態爭議吵個沒完!

拋開意識形態爭議不論,臺灣教改當下所面臨的最大危機,還是與產業嚴重脫節的問題。簡單地說,當政者不願意花心力去探究臺灣各級教育體系中師資、教材與實習機制,與現實產業發展全面脫節的嚴重程度。許多學子學習的根本是瀕臨淘汰的知識與專業,許多產業根本招不到真正需求的人才,結果就是有競爭性的產業慢慢移走了,有競爭性的新世代也全跑走了,臺灣只剩下所得拉不上去的中小服務業了!

面對快速發展的電子商務、AI人工智慧、VR、AR、3D列印、電競、大數據與機器人等,鄰近的中國大陸、日本、南韓與香港等在教育投資上不知已投下了多少血本,因爲他們都知道,下一階段全球的競爭力就取決於這些項目的對決。競爭非常殘酷,新世代若在數位經濟知識上不如人,國家和個人都註定是輸家。執政者不能只想着意識形態,要趕快啓動數位新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