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臺灣是拜習會關鍵因素

中時社論

印太地區的「四方安全對話」到「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美國總統拜登就職後,着手推動太平洋與大西洋民主國家連線工程,「全球中大聯盟」建構完成後,頂着外交勝利的光環,迫不及待希望與首號對手交鋒,「拜習會」最快可能於10月底舉行。這次中美峰會將對全球地緣政治世界秩序造成重大影響,而臺灣是拜習會能否舉行的重要變數之一,會談結果也將對臺灣產生重大影響,臺灣需要針對各種可能的結果做好萬全的準備。

中美將密集接觸與談判

拜登總統首度外交出擊,赴歐洲密集分別舉行了美英雙邊會議、G7高峰會、NATO峰會,並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會談,拜登設定的目標包括:恢復美國領導地位、建構民主與專制之爭、以規則基礎的世界秩序、處理強權戰略競爭、重申多邊主義,共同對抗新冠肺炎氣候變遷等,預期的成果大致達成。但所有目標的核心是中國,歐洲之行只是美中戰略對抗進入攤牌階段的熱身行動

拜登與普丁的對話,原本就被視爲是「拜習會」的序幕,果然,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17日表示,現在是美中領導人「審視一下在這個關係中我們所處的位置」的時候了。拜登不排除於10月底,在羅馬20大工業國集團(G20)峰會中,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示,「拜習會」是爲體現拜登的外交承諾,不代表兩國關係有所突破。拜登本人稍早在談及他與習近平的關係時特別說明,他與習近平認識很深,但「不是老朋友」,純粹是爲公務。拜登刻意淡化與習近平的私人關係,就是要凸顯美國的強勢作風及地位,營造最有利的談判條件。

主要民主國家領袖在G7及NATO峰會上,都對民主、自由、人權等共同價值理念,及建立自由世界秩序,展現高度的共識,也歡迎美國迴歸多邊主義,恢復全球領導角色。北約成員國並首次把中國列爲安全威脅,一致確認中國「公開的野心與獨斷的行爲,對以規則爲基礎的國際秩序與聯盟安全相關領域構成了系統性的挑戰。」

但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團結理念相同國家也不是拜登一個星期的旋風式訪問所能達成,民粹主義、民族主義及非自由主義仍然是民主國家團結的障礙,甚至可能破壞和平合作。歐洲國家仍懷疑美國2024年的總統大選,「川普2.0」是否會重掌政權,甚至明年期中選舉,極端保守主義是否會擡頭,因此,歐洲仍謹慎保持主權自主,而非凡事遵循美國的指引。

美最新評估 中不會動武

最微妙的是,儘管美、歐在精神上團結抗中,但雙方在實務層面上,對如何處理與中國的關係仍然有很大的差異。德國總理梅克爾就表示,「中國在許多問題上是我們的對手,但在許多層面也是我們的夥伴」;法國總統馬克洪指出,G7在氣候、貿易、發展及其他問題需要與北京合作,G7不應是「反中俱樂部」。聯合聲明、公報不等同具體行動,拜登歐洲之行鋪陳了反中主旋律,各國如何經營與中國的關係,及美國如何迴應,纔會真正決定結果。

面對美國主導的強大攻勢與壓力,中國反批北約「充斥陳舊過時的冷戰思維與集團政治論調」,但主要焦點還是臺灣問題,抗議G7《聯合聲明》納入「臺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兩岸議題」等文字,並於第2天派遣空前的28架軍機進入臺灣防空識別區。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與美國國務卿林肯通話中,首先強調的就是「一箇中國」,臺灣必須統一於一箇中國的版圖之內。這說明了有效處理臺灣問題,將是美中關係與「拜習會」舉行的先決條件

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日前在國會明確指出,關於臺灣,中共沒有意圖及動機要使用武力,發動軍事行動機率很低,基本上仍將以「和平手段」達到統一目標。身爲美國最高軍事將領,米利的觀察具有高度權威性,有助於緩和兩岸緊張形勢。但在「拜習會」前夕,爲厚植實力地位,掌握談判優勢,拜登政府不會放棄對中國最具牽制力的「臺灣牌」,中國大陸對臺灣問題也沒有退讓、談判的空間,「拜習會」能否順利舉行?兩人願意爲會面付出哪些代價?未來幾個月,中美之間將有非常多的接觸與談判。

拜登形容與普丁的會面「無關信任,自我利益纔是關鍵」,「拜習會」與美中關係也將適用這個說法,未來幾個月將是臺灣前途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