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賴清德路線恐爆臺海新危機

中國時報社論

民進黨正式宣告由賴清德代表參選總統,他在中執會後慷慨激昂的談話,等同於民進黨2024競選政綱,亦可視爲「賴清德路線」的定型。兩岸論述部分,賴清德的主張雖然符合預期,但這套左右撕裂、自我否定的兩岸論述,不但難以說服臺灣人民,還可能誘發一場新的臺海危機。

大陸對民進黨保有彈性

明顯能看到,賴清德的兩岸論述「面面俱到」,力圖迎合臺灣每一個光譜的民意,以凝聚社會共識:面對獨派基本盤,他重申「臺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面對當初形同陌路的蔡英文支持者,他再次強調延續「中華民國臺灣」、「互不隸屬」的論述;面對中間選民,他首次喊出「臺灣沒有統獨問題」;面對泛藍選民,他罕見以較大篇幅表示兩岸要交流對話、和平共榮。

什麼都想要,註定什麼都得不到。「賴清德路線」與其說是具有個人色彩的兩岸新論述,不如說是臺灣各種光譜兩岸主張的揉合,通篇充滿邏輯的矛盾。比如,賴清德將2024大選塑造爲「民主與專制」的選擇,暫且不說這是民進黨30年來百念不厭的陳詞濫調,更是對賴清德主張「兩岸交流合作」的巨大諷刺:既然民進黨眼中的對岸是極權、專制的代名詞,那臺灣爲何要與對岸交流、合作?

頗具玩味的是,賴清德在這次談話中,表示兩岸要增進了解、理解、諒解、和解,可謂「賴版八字方針」,雖然對照柯文哲的「五個互相」,似有拾人牙慧之感,但還是能解讀出,這「四解」在迴應近期陸方提出的「要和平、要合作、要發展、要交流」的「四要」。站在民進黨的角度,不啻是一次對北京的善意,但在賴清德「臺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臺灣不是中國一部分」等明顯違反《中華民國憲法》的論述面前,所謂「四解」豈不是與欺騙無異?

就在同一天,外媒傳出大陸即將在臺灣北部設置禁航區的消息,陸商務部也啓動涉及2455項產品的對臺貿易壁壘調查,而調查結束的最晚時間恰好壓在2024投票日前一天。儘管大陸官方或學者尚未做出任何解讀,禁航也從3天縮短爲27分鐘,但這兩個動作給外界帶來的想像非常清晰:禁航區或許會讓人興起與武力攻臺有關的聯想,對臺貿易壁壘調查不僅令兩岸經貿「清零」,臺灣人民未來恐面臨「N缺」困境。

北京一直以來試圖區分臺獨和臺灣人民,但很多動作最後都無差別地令臺灣人民感受到不安或敵意。大陸這次新釋出的威懾性舉動,會不會再次把臺灣民意往反方向推,還需觀察。不過,禁航區、中斷貿易尚屬主觀解讀和猜測,國臺辦記者會上發言人朱鳳蓮的表述,反而能看出大陸官方對民進黨仍有彈性和迴旋空間。

切割中國堵死自己後路

朱鳳蓮的原話是:「我們希望民進黨當局順應民意,放棄臺獨立場,儘快取消阻礙兩岸人員往來的各種限制,恢復兩岸正常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福祉。」這段話並未明確要求民進黨政府接受一中原則或九二共識,只提及「放棄臺獨立場」。陸方對民進黨政府的態度,似乎回到了承諾「四不一沒有」的陳水扁時期,只要民進黨以適當方式和臺獨切割,兩岸交流就能恢復正常。

從此次蔡麥會後北京的軍演動作來看,大陸的和統基本政策並未改變。馬英九歷史性的大陸之行更加證明,如果迴歸《中華民國憲法》架構,認同臺灣地區、大陸地區同屬中華民國的法理事實,臺灣完全可以對等、尊嚴地與大陸交流,兩岸關係也可以脫離兵兇戰危的險境。

這本是賴清德的歷史機遇。因爲,作爲民進黨內衆星拱月的派系共主,賴清德應具備調整民進黨兩岸路線的能力、格局和權力基礎。如果能主導民進黨通過決議文,將「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兩岸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寫入黨綱,那麼這個類似「凍獨」的動作,或將開創兩岸永續和平的新篇。

遺憾的是,從參選談話來看,賴清德依然以高姿態、高分貝批判馬前總統的大陸行,否定《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兩岸定位,切割臺灣、中華民國與中國的連結,無異於堵死了自己的後路。由此,2024大選是否會迎來一場更嚴重的臺海危機,將取決於臺灣人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