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軍火商利益 絕非臺灣安全保障

中國時報社論

協助臺灣加強戰備,有效威懾中共是美國對臺灣安全最重要的承諾,但重大軍售案頻頻延遲交貨,成爲臺灣國防最大隱憂之一,最近又傳出採購66架F-16V戰機,現已確定跳票。令人費解的是,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不能如期運交戰機,沒有違約條款制約,臺灣卻仍須依規畫進度付款,洛馬更大剌剌地與24家國防承包商在臺灣走透透,尋求更多商機,而民進黨政府無視國防出現破口,依然對美國廠商寄予無限期望。

美國延期交貨 國防破口

美國國防部於2020年8月宣佈出售臺灣66架F-16V戰機,總價80億美元、約新臺幣2500億元,是自1992年以來臺灣的最大宗武器採購案,全案預定2026年第四季前交付,將有助於提升臺灣戰備,平衡兩岸戰力,但這個國軍重大兵力建構案執行以來一路波折不斷。

外界最初質疑F-16V單機價格1.2億美元,比最先進F-35戰機還要貴,雖然空軍強調沒有買貴,並未能掃除美國對臺軍售予取予求,價格高又沒有違約條款的疑慮;《華盛頓郵報》於3月報導,F-16V於2026年全數交機後,臺灣將有200多架戰機,需要補進約100名新飛行員,卻面臨飛行員嚴重不足的問題;現在媒體又報導,原定今年初的首批交機要延遲到2025年中,2026年全數交機的目標確定無法達成。

根據美方資訊,美國對臺軍售延遲交貨到去年12月已擴增至190億美元,大多數爲2015至2019年的訂單,包含F-16V戰機,「標槍」反裝甲飛彈、「刺針」人員攜行式防空飛彈、「魚叉」反艦飛彈、及「海馬斯」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等,可說是全面結構性問題。

前美軍印太司令戴維森預測2027年中共有具備攻擊臺灣能力爲指標,如何迅速在「戴維森窗口」前運交臺灣迫切需要的武器系統,打造臺灣成爲刺蝟島,提升非對稱作戰能力,已成爲臺灣國防及美臺軍事合作的最迫切挑戰,但民進黨政府對美國廠商延期交貨習以爲常,概括承受嚴重後果。

美國提供臺灣武器系統無法落實,根本原因在於美國國防工業基礎及產能不足,以及對臺灣的軍售均屬「外國軍事銷售(FMS)」,決策涉及國務院、國防部及白宮,並需國會覈准,過程冗長。前者,華盛頓必須加速投資國防工業,擴大能量及保護供應鏈;後者則需簡化軍售過程,減少程序性延宕。

打造成火藥庫 不利和平

美國國會高度關切臺灣無法獲得武器裝備,拜登政府面對強大壓力,國防部也爲此成立「老虎小組」評估檢討,只是要立竿見影並非易事,而民進黨政府長期處於被動地位,凡事聽令美國行事,喪失了主動導正的機會。

如美國2023年《國防授權法》要求拜登政府解決軍售交付延宕的問題,加快對臺軍售,並賦予臺灣「特定主要非北約盟國」的同等待遇,得以優先取得美國超額防禦物資。另外授權總統動用「總統撥款權」,每年從國防部庫存挪用價值至多10億美元的防衛物資或服務給臺灣。因此,無論在政策面與實務面,蔡政府都有運作的空間,應與美國國會密切協調合作,要求行政部門確實執行國防授權法旨意,滿足臺灣國防需求。

蔡政府對要求美方落實承諾消極被動,對號稱是斷交以來最龐大的美國軍火商訪問團卻有過高期望,以爲可以因此提升臺灣國防工業,甚至創造另類外交突破。可以確定的是,無論是民進黨政府官員所說的選擇供應商或是訪商,美國軍火商的首要目標都是商業利益,而非臺灣安全利益,無助於立即有效解決運交軍備延宕的問題。

據報導,美國軍火商可能尋求合作生產無人機、彈藥等軍品,這些都涉及美國的出口管制及技術轉移許可,需得到美國政府覈准,所有規範、條件將要遵循美國決策,而將生產成本投資與風險轉嫁給臺灣,這是典型的美國商業模式。

兩岸關係必須透過基於善意的交流與溝通才能真正改善,單純軍事威懾無法產生嚇阻效果,打造臺灣成爲東亞「火藥庫」,只會更刺激對岸,在臺海情勢最緊張時刻,美國軍備供應不及,又想把臺灣變成兵工廠,升高兩岸軍備競賽,這絕對不是臺灣安全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