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市創意教案 體驗在地番仔火

臺中高工「賣火柴的小男孩-中工校園周邊下橋子頭產業與聚落變遷」教案,深入社區認識火柴產業發展的興衰。(臺中市文化局提供/陳淑芬臺中傳真)

臺中市文化局今年舉辦在地特色創意教案甄選,以社區營造成果與地方文化館爲主題,有8件獲優良創意特色教案。文化局15日表示,獲優選的「中工校園周邊下橋子頭產業與聚落變遷」教案,是臺中高工師生以中市南區的「臺灣火柴故事館」出發,走入社區認識臺灣「番仔火」產業發展興衰,親身體驗所地產業及歷史故事。

文化局表示,中市自2010年縣市合併後推動社區營造,各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均是珍貴知識寶庫,必須轉譯應用及傳承給下一代,今年在地特色創意教案甄選,選出高中至國小優良創意特色教案3件優選、5件佳作,並將補助獲獎教案到社區或地方館舍進行校外教學。

臺語「番仔火」的火柴,已在現代生活中消失,1938年日本人在臺中市南區成立「臺灣燐寸(火柴)株式會社」,爲臺灣第1家火柴工廠,戰後改名爲「臺灣火柴」公司,隨着火柴漸被取代而拆除,中市南區號稱爲「臺灣火柴」的故鄉,南區公所在2012年成立「臺灣火柴故事館」。

「賣火柴的小男孩─中工校園周邊下橋子頭產業與聚落變遷」教案,由臺中高工老師鄭伉妙帶領化工科高一學生,深入社區認識火柴產業發展的興衰。

鄭伉妙表示,火柴是臺灣早期民生重要的生活用品,臺灣火柴公司更是火柴重要生產基地,教案從南區「臺中火柴故事館」出發,認識臺灣早期產業發展和對地方生活文化的影響,並走訪社區與校園的排水溝,透過實際戶外踏查,引領學生對生活區域的深入探索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