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成爲第四城之後

(本文作者彭澎,廣州市博士科技創新研究會會長、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

今年上半年,重慶GDP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138.24億元,同比增長6.1%,總量位列全國第4,超越廣州840.58億元,後者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297.66億元,同比增長2.5%,總量位列全國第5。按照趨勢判斷,全年,重慶可以明顯超越廣州。

很多分析認爲,重慶得益於汽車產業的再次爆發。

上半年,全重慶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6%,其中,製造業增長8.9%。主要支柱產業中,汽車產業增長30.3%,能源工業、消費品產業、材料產業分別增長7.3%、6.1%和5.5%。汽車產業對全重慶市工業增長的貢獻達59.7%。

相對應,廣州汽車產業實現增加值下降16.4%。而2023年,廣州汽車產量達317.92萬輛,連續4年居全國城市之首,但即使在2023年,廣州新能源汽車產量佔汽車總產量的比例約20%,低於同期全國31.6%的水平。傳統燃油車佔比高,給了其他城市反超的機會。

關鍵是,廣州新能源汽車發展起步並不晚,這給重慶汽車產業以警醒。畢竟重慶汽車產量也曾經是全國第一。2014年到2016年,重慶的汽車產量連續3年全國第一,2016年產量曾高達315.62萬輛。最高產量與廣州登頂時也相差無幾。

因此,此消彼長,往往也就在咫尺之間。

重慶必須把汽車產業的核心技術握穩,把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做強,纔可能坐穩汽車產業第一城,並支撐重慶GDP第四城的地位。

當然,除了把渝穗同爲第一產業的汽車做強,重慶作爲製造業大市,還要在其他支柱產業上發力,將能源工業、消費品產業、材料產業形成支撐經濟增長的動能,尤其是營造品牌勢力。這方面,以智飛生物、太極集團、北大醫藥等形成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羣給人耳目一新。

此外,重慶電子、汽車兩大行業出口交貨值合計佔全市的87.9%,對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達94.6%。那麼,推動這兩大行業的出口對重慶產業結構的優化極爲重要,尤其是對外貿增長引擎的持續發展和充分利用重慶開拓的渝新歐大陸橋的作用都具有決定性意義。

重慶一直是西南重鎮,但近些年在新興產業發展上受到成都的強大挑戰。雖然國家支持成渝都市圈一體化發展,但是,重慶必須在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轉型升級上做出更多努力,全面拓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新質生產力。畢竟在汽車產業內卷嚴重的格局中,除了增強汽車產業競爭力之外,更多培育戰略性科技產業十分必要。

重慶在現代服務業方面也有一定短板。我參觀過兩次的豬八戒網算是少見的奇葩。賽力斯的出現給人以振奮,表明重慶在科技型企業發展上仍有重大進步。從上半年來看,新興產品實現快速增長,重慶新能源汽車、液晶顯示屏、集成電路等新興產品產量分別同比增長1.5倍、26.3%和81.5%。

重慶近年上市公司增加速度提快,截至去年底全市境內外上市企業共計達99家,但是與先進省市相比仍然較爲落後。重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也排名全國十名之外,與GDP排名不相稱,甚至落後於同爲西部城市的成都、西安。好在重慶專精特新企業數量排名靠前一些,顯示了新生力量在崛起。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的發展速度也在增快。這些是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希望。

另外,中國很多“新一線城市”都還沒有世界500強企業。創業於重慶的龍湖地產曾經入列。今年,在世界500強的中國汽車企業中,長安汽車排名在9家企業的最後,而廣汽排在第4位。顯然,兩個曾經的汽車第一城,汽車集團都還不算很強。

不管怎麼說,企業的做強做大做新,也代表了城市經濟整體實力。這是重慶必須切實努力的方向。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