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峰會暖流 難解經貿冰河期

歐盟高舉去風險化、反補貼大旗,令外界關注這次會議,是否會淪爲「各說各話」。圖爲2023年12月4日,王毅集體會見歐盟及各成員國駐華使節。(新華社)

中歐峰會7日將於北京登場,這是4年來雙方領導人首次面對面對談。自由亞洲電臺報導,擺在雙方面前的,除長期以來的人權問題,還有愈見緊張的經貿和地緣政治問題,歐盟高舉去風險化、反補貼大旗,令外界關注這次會議,是否會再一次成爲「聾人對話」,難以化解雙邊經貿「冰河期」。

峰會前夕,北京試圖釋出善意。立陶宛外交部長日前表示,中方已解除大部分對立陶宛的經濟抵制措施。立陶宛在2021年允許臺灣政府成立「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後,北京強烈反彈,不僅召回駐立陶宛大使,更向立陶宛產品祭出制裁。

不過這股暖風,未必能讓歐中關係解凍。德國之聲直接以「冰河時期」形容當前的歐中關係,而當中最大的障礙,在於電動車補貼調查。

歐盟執委會主席範德賴恩9月在年度歐盟諮情演講中,批評中國大量補貼電動車、壓低售價,使中國廉價電動車充斥世界市場,並宣佈將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更警告或徵收懲罰性關稅。中國商務部反擊,形容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爲」,「將嚴重擾亂和扭曲全球汽車產業供應鏈」。

而除了電動車,歐盟更向中國風力發電、醫療科技和太陽能設備的補貼磨刀霍霍,都將爲這次中歐峰會蒙上陰影。實際上,範德賴恩今年3月雖明言不希望和中國在貿易上「脫鉤」,卻提出要「去風險化」,致力在敏感產業領域減低對中國的依賴。

今年9月25日時,第10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在北京舉行,中歐已就貿易和外交政策等議題進行一系列高層對話。當時歐盟執委會副主席杜姆布羅夫斯基斯也反映歐盟企業關切中國營商環境日益加劇的問題。

去年的中歐峰會以網路視訊方式舉行後,歐洲聯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就曾以「聾人對話」形容和中國的會議,表示中方不願意討論烏克蘭和人權等問題,「只想討論正面話題」。今年的中歐峰會,會否再一次淪爲「聾人對話」,或許幾日後就可見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