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仍處建交後最困難時期?陸學者:拜習會有助重回正軌
「當前中美關係仍處於建交後最困難的時期」,陸學者:拜習會有重要戰略引領作用。(美聯社)
這次中美元首再會晤,會給中美關係帶來哪些影響?據大陸官媒央視旗下新媒體「玉淵譚天」報導,外交學院副院長高飛指出,當前中美兩國仍處於建交後最困難的時期,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認爲,拜習會晤絕非如某些外媒所說只是象徵意義,對於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有着重要的戰略引領作用。
當地時間11月16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秘魯利馬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這是習近平與拜登的第三次面對面會晤。三次面對面溝通,都發生在兩位元首出席多邊組織峰會期間。
外界應該如何看待中美元首在這一時間點的會晤?外交學院副院長高飛表示,從中國的角度來講,中方致力於中美關係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沒有變,此次會晤表明中方沒有放棄這種努力。同時,也向下屆美國政府傳遞一個信號,無論美國政府如何改變,中國推動同美國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大原則大方向不會變。
高飛表示,從拜登總統的角度來講,他曾經說過,在未來10年時間裡,中國都會是美國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與此同時,拜登也清楚,中美關係不能失控。
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觀察,不少外媒將這次拜習會晤解讀爲「象徵性會晤」,他並不這樣認爲。「中美元首會晤,對於中美關係穩下來,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有着重要的戰略引領作用。」對於拜登政府而言,這一次會晤需要儘可能地將中美元首共識進一步確認與落實,將中美關係作爲政治資產傳遞下去。
過去四年的中美關係呈現出什麼樣的特點和趨勢?外界又該如何看待這四年在中美建交後的近半個世紀的歷史方位呢?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表示,拜登政府執政的前2年,中美關係基本上處在一個緊張動盪的狀態,這和川普第一個任期留下的政治遺產以及拜登政府上臺後實施的對華政策有關。在後2年,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有了一些微調,希望增加雙方的交往,提升中美關係的穩定性,擴大中美合作的領域。
吳心伯表示,微調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中期選舉後,拜登的政治地位稍微穩固,在對華問題上有了更大的空間。另一方面是美國在不少問題上有求於中國,希望中國幫忙。整體來說,過去這四年,中美關係還是處於大的轉型期。美國把中國視爲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在對華政策上進行全面調整,加大對華制裁與打壓。
外交學院副院長高飛:過去4年,止跌企穩是中美關係努力的大方向。中美關係避免了人們擔心的「自由落體」式下滑,但沒有更爲明顯的改變。目前,中美關係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需要重新定位,重新確定方向,也就是需要確立正確的相互認知。「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前兩國關係仍處於建交後最困難的時期。」
回顧過去4年習近平提到的中美合作領域,有氣候變化、人文交流等等,根據此前經驗,這也是下一屆美國政府政策不確定性的方面,外界該如何看待?
外交學院副院長高飛表示,過去4年,從元首外交的角度看,中美關係有這樣幾個重要節點。一是2021年的2月和9月兩國元首的兩次通話,表明中美雙方都有保持溝通的意願。9月那次通話直接促成了孟晚舟回國。第二個重要節點是2022年11月中美元首峇里島會晤,在這次會晤中,雙方領導人清晰表達了對自身戰略意圖和發展雙邊關係的看法。第三個重要節點是2023年11月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這次會晤後,中美關係止跌企穩得到了逐步落實。
高飛表示,總的來看,中國的外交政策公開透明,戰略意圖光明磊落,保持着高度連續性和穩定性。一方面,中方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道路和目標,同時也堅持原則堅守底線。無論美國怎麼變,中國對中美關係的定位是一以貫之的。經過四年的磨合和鬥爭,中美互動模式漸趨穩定。
未來一段時間,中美關係的態勢會如何發展?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表示,美國要對中國進行戰略打壓、戰略競爭,中國一方面是堅決維護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另一方面中方本着負責任的態度,希望把中美關係穩下來。
王棟認爲,中美關係處於一個原有的均衡被打破,新的均衡正在形成的過程中。這個過程會很長,接下來的中美關係,就是要在不斷博弈的過程中,形成這種新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