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竟打出默契?三大工業強國被幹沒,最後贏家誰也猜不到
衆所周知,自2018年以來,美國便對我國打響了貿易戰。雙方在各個領域互相制裁和反制裁,打得其他國家瑟瑟發抖。
然而,很多人卻不知道,在這場貿易戰的背後,卻有三個工業強國被幹沒了。究竟是哪三個國家?淪爲了中美貿易戰的炮灰?它們的落幕又給各國經濟帶來了哪些啓示?
世界老大PK世界老二
嚴格來講,像貿易戰這種東西,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已經打響了。
當初的貿易戰是英國打美國,世界第一霸主pk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後來美國贏了,重塑了全球秩序。
二戰以後,美蘇開始爭霸,同時也是世界老大pk世界老二。那時候的蘇聯,只重軍工,不重民用,因此產業鏈極其不齊全。
由於缺乏消費市場,因此研發資金無法回籠。再加上油價一直被美國掌控,以至於蘇聯單一的經濟結構不斷受創,最終面臨着解體的命運。
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美日貿易戰又開始打響。當時日本經濟陡然飆升,一度快要追上美國。
爲了避免日本趕上,美國乾脆摁着日本的頭,簽下了廣場協議,將其經濟攔腰斬斷。
隨着廣場協議的生效,日元隨之升值,日本產品在海外漸漸失去了競爭力。期間,美國還把半導體產業鏈送給了韓國,以此來打擊日本半導體的發展。
最終,在美國的強力打壓下,日本被打得趴在地上起不來。
終於盯上中國了
如今,隨着中國的崛起,這種局面又出現了。中國的工業世界第一,經濟世界第二,軍事上突飛猛進,有超英趕美之勢。
面對中國的爆發,美國自然要壓制,不然這個世界老大怎麼當?於是乎,中美貿易戰就此打響。
按照美國的思路,接下來專門從中國產品下手。只要摧毀中國的製造業,就能阻止其崛起的步伐。
就這樣,在2018以後,美方正式挑起了貿易戰。期間,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在半導體領域搞圍堵,在芯片領域玩制裁。
與此同時,還將大量中國企業列入制裁清單,包括華爲海思、中芯國際、長江儲存、大疆無人機、景嘉微電子等,都被美國拉入黑名單。
當然了,針對美國的惡意制裁,我國也在關稅上予以了反制。美國加稅,咱們也加,看誰玩的過誰?
從2018年8月起,我國先後對11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徵了5%-25%的關稅。此外,像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雷神公司、通用動力等美企,也皆被我國列入了制裁清單。
自此,一場曠日持久的中美博弈,拉開了序幕。
逆流而上的中國汽車
今年5月,美國又大筆一揮,在原有對華的301關稅基礎上,進一步對中國電動車、鋰電池加徵關稅,加徵幅度高達100%,用以打擊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不僅如此,美國還拉上歐洲一起制裁中國。
早在去年10月,歐盟就對中國電車,發起了反補貼調查。調查結束後,歐盟對中國各大車企,分別加徵了一系列關稅。
可見,爲了壓制中國的崛起,歐美付諸的力度是有多大。
當然了,互聯網上有句老話:“敵人越是反對的,咱們越要幹”。不就是圍堵新能源汽車嘛,咱們偏偏逆流而上。
美國豎關稅壁壘,咱們就走墨西哥路線,去那邊建廠。歐洲豎關稅壁壘,咱們就走匈牙利、摩洛哥、土耳其路線,讓其充當跳板,跳進歐洲市場。
咱們不光把汽車賣到歐美,還有俄羅斯,東南亞市場,都要拿下。只有這樣,才能狠狠挫一挫西方的銳氣。
從目前的結果來看,我國獲得的收益還算不錯。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達到了120萬輛,位居世界第一。西方即便再對中國有意見,此時也得啪啪打臉了。
德系車的黃昏
中國汽車殺入重圍,其他國家的汽車,就開始瑟瑟發抖了。像法國、意大利的汽車,銷量連年下滑。曾制霸全球的德系車,如今也面臨着關廠危機。
尤其是德國大衆,堪稱如履薄冰。在今年第三季度,大衆的全球銷量下降了7.1%,在中國市場更是下降了15%。
由於銷量慘淡,在今年10月28日的時候,大衆關閉了德國的3家工廠,並裁員數萬人。而這也是大衆87年曆史中,首次在德國關閉工廠,其嚴峻形勢可見一斑。
爲了延續工業強國的地位,德國趕緊抱中國大腿。比如在歐盟對華汽車加徵關稅的提案中,德國就頭一個反對,其目的就是爲了獲得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技術,以及產業鏈。
一旦德系車轉型成功,走新能源路線,立馬就能迎來第二春。不然的話,德系車說不定真就成爲歷史的黃昏了。
日本汽車產業走向黯然
除了銷量拉垮的德系車以外,日系車也沒好到哪裡去。比如在2023年的第一季度,東風日產就降價了40%,讓人大跌眼鏡。
整個2023年度,像本田、豐田、馬自達等,悉數降價。曾經20-30萬才能買下的B級車,如今十幾萬就能拿下。
日系車不降價行嗎?當然不行。人家價格戰打得飛起,你不降價?就只能等着閉店。所以部分日系車門店只能“以價換量”,維持半死不活的狀態。
衆所周知,汽車產業鏈涉及到國計民生。像工廠、零部件供應商、銷售、保險、維修等,都跟汽車產業鏈掛鉤。
而這些產業鏈上的人賺了錢,又能帶動周邊消費。所以說汽車產業鏈是國家級產業鏈也不爲過。
日本汽車產業佔國民經濟的1/6。一旦汽車產業凋敝,日本的經濟可想而知。說不定很快就會從發達國家,跌落到發展中國家的層級。
曾經的工業強國,製造業巨擘,如今只能走向黯然。這份憋屈,想必只有日本人自己才知道。
韓國半導體產業的苦悶
當然了,在這場全球範圍內的貿易戰角逐中,韓國也被波及到。比如在半導體領域,就直擊了韓國痛點。
前些年,在美國的主導下,韓國加入了芯片四方聯盟。即美國、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組成的一個小圈子,目的就是爲了對華芯片進行全面圍堵。
包括芯片斷供、限制企業在華投資建廠、半導體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全部對華封禁等,都是芯片四方聯盟經常玩的招數。
後來美國又拉上荷蘭,搞出了美日荷芯片協議。勒令阿斯麥公司,禁止對華出口光刻機。以此來將中國的芯片夢,扼殺在搖籃裡。
然而,令韓國沒想到的是,韓國此舉無疑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要知道,中國可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
我國電子產品每年的市場份額,都超過了萬億人民幣。韓國芯片不賣給中國,又能賣到哪裡去?
由於韓國不斷加入制裁事宜,因此我國乾脆限制韓國半導體產品的進口。
根據2023年的數據,韓國半導體產品的對華出口額,降到了662億美元。尤其是三星的芯片,幾乎堆積如山。可以看出,中國這一輪反制裁大棒,掄的是有多狠。
隨着芯片銷量下滑,以至於三星股票大跌。一時間,三星李家的商業帝國,人心惶惶,出現動盪。在這種情況下,韓國的經濟也就岌岌可危了。
要知道,三星是韓國領頭羊企業,控制着韓國的各行各業。包括重工業、製造業、金融、科技、電子等,都是三星旗下的現金牛。假如三星一倒,韓國經濟還有未來?
可見,這場曠日持久的中美貿易戰,被打垮的不是中美,而是德日韓等工業國家。當貿易戰的波瀾席捲全球的時候,這些所謂的工業強國,也就只能在風中搖曳了。
真正的贏家是誰?
和德日韓三國不同的是,位於漩渦中心的中美,卻在不斷的博弈中,日益穩健起來。
像咱們中國的製造業,近些年來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不斷壯大,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進軍。無論是大飛機,新能源汽車,還是半導體,都被中國一一攻克。
我國採取自力更生,逆流而上的態度,將一切攔路虎全部打趴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崛起的態勢,也就不可抵擋了。
而美國在這場博弈中,則依靠軍隊、美元等,進行全球吸血,維持自身金融霸權不倒。
不僅如此,美國還讓諸多小弟的企業,赴美投資建廠,搞製造業迴流。以小弟的犧牲,來換取自己的富裕生活。
可見,在這場貿易戰中,真正的背後贏家其實只有兩個,那就是中美。
曾經站隊美國、圍堵中國的那些二五仔們,如今已是悔不當初。但凡他們能慧眼識珠,保持基本的中立屬性,也不至於像現在這樣,被摧枯拉朽的工業克蘇魯給擊垮。
但事實沒有如果,時間也不能重來。如今那些“工業強國”們,只能守着自己僅剩的家產,艱難度日。
至於今後能不能重現往日輝煌,就不得而知了。畢竟現在都無力迴天的話,今後又怎能和工業克蘇魯當面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