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局”還是“終局”:走向破產程序的斯微生物還有翻身機會嗎?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韓利明 上海報道

四年時間,昔日mRNA疫苗明星公司斯微生物從估值上億走向破產程序。

2016年5月,成立於上海的斯微生物是國內率先開展mRNA創新疫苗研發的公司之一。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mRNA技術在2020年前後進入公衆視野,斯微生物也逐漸成爲衆多明星資本加碼的對象。手握豐沛現金流的斯微生物在研發之餘,着手建設亞洲最大的mRNA疫苗生產基地。

從Biotech(以研發爲主要目的的創新藥企)到Biopharma(涵蓋研發、生產、銷售產業鏈的大藥企),歷來是大多數醫藥領域創業者的夢想,但達到這一目標並非易事。隨着新冠疫情散去,疫苗需求持續回落,斯微生物仍未有產品在國內上市銷售。現金流即將消耗殆盡之際,斯微生物只能關廠並尋找新的出路。

“人困馬乏”的斯微生物難逃墨菲定律。創始人李航文被限制高消費、斯微生物無力償還銀行短期貸款、李航文與斯微生物對簿公堂等消息陸續在市場上流傳。而與前僱員的勞動合同糾紛成爲最後一根稻草,斯微生物走向破產程序。

曾和斯微生物並稱國產mRNA疫苗“三劍客”的艾博生物、麗凡達生物,處境也難言樂觀。在業界對這三家企業新冠mRNA疫苗的臨牀進展寄予希望時,石藥集團的SYS6006注射液(商品名:度恩泰®),以及第二代新冠mRNA疫苗SYS6006.32相繼在國內獲得緊急使用授權(EUA),分別成爲我國首款mRNA疫苗和首款mRNA二價疫苗。

今年7月,中國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CDE)資料顯示,石藥集團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mRNA疫苗獲臨牀試驗默示許可,適應症爲預防由RSV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疾病。借新技術平臺增厚自身的產品線也成爲不少佈局mRNA企業的轉型方向之一。

“國內mRNA賽道中,不少企業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快速涌現並發展起來的。由於疫情時期新冠疫苗需求巨大,佈局mRNA疫苗的企業一開始都在擴產,建廠消耗了大量資金,但是卻沒有得到相應收益,特別是初創企業容易產生現金流風險。”有華東一級市場投資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現階段,企業需儘快完成轉型,從佈局產能到迴歸研發,拓寬產品線,在底層技術和專利保護上也需要大量積累。”

“曇花一現”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集“研發週期短”等優勢於一身的mRNA技術被寄予厚望,一躍成爲全球最炙手可熱的新技術路線。手握mRNA技術的斯微生物一時風頭無倆,備受資本市場青睞,快速完成多筆大額融資,投資方包括君實生物、張江火炬創投、上海科創、領乘創投等。

也是在此期間,斯微生物迎來多個“高光”時刻。2021年初,斯微生物的mRNA新冠疫苗獲得臨牀試驗批件,成爲國內第二款進入臨牀階段的國產mRNA新冠疫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斯微生物官微曾在2021年9月轉發一篇文章顯示,天慈1號車間於4月中旬完成,另有兩個分別位於上海張江和奉賢的商業化車間正在同步建設中。這一號稱亞洲最大的mRNA疫苗生產基地,可達20億劑原液產能及4億支灌裝產能。

2022年12月,斯微生物旗下SW-BIC-213在老撾獲得緊急使用授權,成爲中國第一個獲得EUA的新冠變異株mRNA疫苗。同時,斯微生物也在老撾完成土地投資並啓動建設疫苗生產基地,計劃年產能2000萬劑次。

2023年5月,斯微生物“乘勝追擊”,完成數億元的Pre-D輪融資,用於加快腫瘤治療疫苗及傳染病疫苗管線的開發,並持續佈局人工智能算法及mRNA序列設計優化等技術,進一步夯實斯微生物的技術領先優勢。

這也是斯微生物目前披露的最後一輪融資。就在該筆融資完成不久後,因“近期無新冠疫苗生產需求”,考慮“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斯微生物暫停天慈工廠試運行。市場對此頗爲譁然,“Biotech提前佈局產能在此前醫療投資熱潮中並不少見,但幾乎沒有一下子建這麼多的。”此外,斯微生物也從未公開其mRNA疫苗在老撾的實際銷售情況。

斯微生物正在積極“自救”。2023年8月,斯微生物官微發佈消息稱,公司即將“打造CDMO(醫藥研發生產外包業務)一站式服務平臺”。相較於週期更長的新藥研發,該業務顯然能更快獲得現金流。

但不少“麻煩”隨之而來。李航文被限制高消費,斯微生物面臨多起勞動合同糾紛、競業限制糾紛等訴訟案件,同時與多家供應商存在糾紛,包括工程施工建設、獵頭、科學儀器等企業。

在今年5月7日召開的董事會上,李航文被罷免公司董事長兼CEO一職,由原首席技術官(CTO)瀋海法接棒。該事件也導致李航文和斯微生物對簿公堂。而據相關報道,李航文此前正在美國找投資人。

能否翻身?

留給斯微生物的時間已然不多。

日前,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發佈公告,指定北京金誠同達(上海)律師事務所爲斯微(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管理人,要求斯微生物的債權人在2024年12月20日前,向金誠同達申報債權。

導致斯微生物走入破產程序的,是前僱員提起的勞動仲裁。2023年11月27日,上海市浦東新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裁決斯微生物在規定時間內,根據調解協議書約定,支付徐傑等111人相應調解款項,裁決類型爲終局。

其中涉及袁強及戴張祺的工資、經濟補償金、年假及調休折薪工資,合計約8.4萬元。後因斯微生物未履行上述裁決書,袁強遂向法院申請執行,因斯微公司暫無財產可供執行,法院於2024年4月24日做出執行裁定書,裁定終結此次執行程序。

浦東法院認爲袁強等申請人的債權已爲生效法律文書所確認,經強制執行程序仍未清償,認定斯微生物明顯缺乏清償能力。至此,浦東法院受理袁強等人對斯微生物的破產清算申請。

北京雍文律師事務所醫療大健康專業委員會主任劉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根據《企業破產法》的規定,法院受理破產清算申請後,將進入如下破產流程:指定破產管理人、破產清算、召開債權人會議、破產和解與整頓及破產宣告與清算。因此,在此過程中,法院並非直接進行破產宣告,有可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破產重整。”

斯微生物將走向破產重組還是終局,尚未有定論。不少業內人士也扼腕,“斯微生物目前還有一些臨牀批件、專利和工廠,如果能夠破產重組有望重新出發。”

根據斯微生物官微此前轉發的文章信息,斯微生物擁有LPP的技術優勢和專利壁壘,旗下各類型管線曾在全球範圍內的推進工作都開展得較爲順利。例如2023年3月,由斯微生物自主研發的mRNA腫瘤藥物SW0715的新藥臨牀試驗(IND)獲CDE受理。

目前,斯微生物官微最新一條動態停在了今年3月,同步着斯微生物關於滯留型mRNA疫苗增強對新冠變異株的免疫應答的最新研究進展。此外,斯微生物在2023年10月還曾公佈狂犬mRNA疫苗的研發進展。

但現階段,擺在斯微生物面前的是累累負債。天眼查顯示其涉及47筆債務,總計6382.68萬元。“估值從曾經的百億元到現在的無力償還,確實值得惋惜,也值得對其經營策略的反思。”劉偉指出。

具體來看,“第一,mRNA企業的首要價值是產品,但反觀斯微生物,在其產品未上市仍處於臨牀階段的情況下,卻大力興建廠房,有點本末倒置。第二,mRNA產品的上市受市場的影響較大,從產品研發到上市需要很長時間。因此,市場風險較大。第三,盲目投資突起行業風險大,從斯微生物看,從一個註冊資本300多萬的企業,融資到估值爲百億的明星企業,其中的資本投入不可或缺。因此,市場需要良性發展,不可走捷徑。”劉偉分析。

行業何往?

隨着mRNA疫苗技術爆火,國內沃森生物、康希諾、斯微生物等一衆企業紛紛涌入。2020年6月,沃森生物/艾博生物的mRNA新冠疫苗成爲國內首個獲批開展臨牀試驗的mRNA疫苗,斯微生物緊隨其後,艾美疫苗旗下的麗凡達生物則在2021年3月獲批臨牀。

彼時業內對上述新冠mRNA疫苗的研發進展寄予厚望。僅從財務角度看,開發出一款成功的疫苗將意味着贏得一場商業勝利。以Comirnaty爲例,2020年12月初,英國政府宣佈批准使用輝瑞和BioNTech合作生產的新冠疫苗,作爲全球第一個被批准上市的mRNA疫苗,也是研發上市最快的疫苗, 2021年至2023年間,Comirnaty創造了近千億美元的營收,分別達到367.8億美元、378億美元、112.2億美元。

繼Comirnaty獲批,Moderna旗下新冠mRNA疫苗也獲得美國FDA的緊急使用授權。依靠該款疫苗Moderna扭虧爲盈,在2021年實現營收184.71億美元、淨利潤122.02億美元,分別同比大幅增長2200%和1733%。

但國內“三劍客”的成長頗爲曲折。成立於2019年初的艾博生物,一年後啓動首個mRNA疫苗開發項目,並在2021年獲得首個GMP標準的mRNA疫苗生產設施。而旗下沃艾可欣(ARCoVax)於2022年9月在印尼獲EUA後,國內臨牀進展遲遲未有更新,隨着國內首款新冠mRNA疫苗被石藥集團“截胡”,沃森生物也在2024年6月宣佈終止與艾博生物關於新冠mRNA疫苗和帶狀皰疹mRNA疫苗的技術開發合作。

麗凡達生物已於2021年5月底被艾美疫苗收購。艾美疫苗在2024年3月發佈的業績預告中稱,鑑於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範圍內發生重大變化,在2023年度結合產品研發進度、市場環境變化及銷售預測等綜合因素對收購控股子公司珠海麗凡達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形成的無形資產及商譽計提減值損失,介乎人民幣16.5億元至18億元。

縱觀產業界,因新冠“爆火”,從人聲鼎沸到寂然無聲的企業並不在少數。2024年4月24日,疫苗行業龍頭企業沃森生物宣佈終止旗下全資子公司微達生物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黑猩猩腺病毒載體)臨牀試驗;舒泰神在今年3月終止了四項新冠適應症方向的研究工作,涉及研發金額3.83億元……

多家入局新冠疫苗的企業也已宣佈轉向。港股上市公司三葉草曾公告稱優先將所有資源配置給新冠疫苗項目,相關疫苗產品在2023年2月首次正式上市,但2023年半年報中就表示因全球相關採購需求降低,公司疫苗佈局轉向RSV、流感等呼吸道疾病。

康希諾也在其2024年半年報中表示,“隨着市場對新冠疫苗的需求出現了調整,對公司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將推進流腦結合疫苗產品的商業化進程,推進肺炎、百白破產品管線,佈局成人疫苗市場,推進吸附破傷風疫苗、重組帶狀皰疹疫苗的研發進展,形成多元化的產品結構。”

但聚焦mRNA技術,其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包括預防性疫苗、治療性疫苗以及治療藥物。Moderna 在今年5月31日公告稱,其mRNA RSV疫苗(mRESVIA)獲美國FDA批准上市。這是繼新冠疫苗後全球第二款商業化mRNA疫苗,也是全球首款非新冠mRNA疫苗。

“mRNA新冠疫苗的初步嘗試點燃了業界對這項技術的期望,市場熱捧,資本迅速涌入。mRNA技術的時代至此到來。現在,除了疫苗,mRNA還正在拓寬‘邊界’,有望爲多個疾病預防和治療領域帶來新方法,比如腫瘤、免疫疾病、再生醫學(基因編輯)、醫美等領域等。”上述一級市場投資人表示。

“監管趨嚴會使得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二八原則’也一定會在中國市場突顯,強者恆強的邏輯將逐漸得到驗證。”該投資人補充,“從研發創新方向看,聯合疫苗、多價苗、新型疫苗是未來疫苗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要在疫苗行業佔據重要地位,需要有重磅品種面世或儲備才具備持續成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