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女足橫掃亞洲 港援功不可沒

前沿與流動:重探冷戰的亞際連結(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相對20世紀初已成爲主流運動的男足而言,女子足球在香港的發展則較晚。1965年,一支來自馬來西亞的女子足球隊訪港,當時香港足總尚未發展女子足球運動,於是就由足聯籌組一支女子隊迎戰。這次大馬女足訪港卻意外地爲香港有系統的女足發展提供了動力。同年,香港女子足球總會(女子足總)宣告成立。第一批成軍的香港女子足球隊包括了劍橋和時新,這兩支球隊在1965年11月就赴臺表演,參加國父百年誕辰紀念活動的勞軍演出,這也極可能是臺灣女足興起的濫觴。爲何這兩支女足球隊會赴臺呢?關鍵人物很可能是這次訪問團的總領隊之一李均。李均是香港女子足總的發起人之一,其支持香港東方體育會,而東方體育會向來被認爲是親國民黨力量在香港足壇的一面旗幟。據報導指出,李均在臺灣也有生意。劍橋和時新訪臺或許是李均鞏固自己在臺人脈的手段。

60年代後期起,國民黨爭取島外華僑支持時,其中一個平臺是萬壽盃賽事。是項賽事原稱「介壽杯」,到1966年易名爲「萬壽杯」(後來再改名爲「中正杯」)並開放予華僑球隊赴臺參賽。1966和1967年的賽事,都有香港的男子足球隊赴臺參加(但大部分參賽球員都不是香港甲組球員),到1968年那屆的萬壽杯,則增設了女子足球賽事,有香港女足和三支臺灣球隊:南區(崗晨農校)、中區(班底爲嶺東商專)、臺北(北商女子足球隊)參賽,最後由香港隊贏得冠軍。之後三年的萬壽杯女足賽事,都是由香港女足拿下冠軍。到1972年,曾文家職戰勝香港隊,首次將萬壽杯女足冠軍寶座留在臺灣。

當年率領香港女足赴臺參加萬壽杯的是陳瑤琴,其丈夫趙不弱是香港元朗區的鄉紳。60年代初趙氏夫婦開始涉足香港足球圈,初時支持元朗隊。俟香港女子足總成立,陳瑤琴也擔任中堅角色,並長年出任會長一職。趙不弱和陳瑤琴兩人都沒有強烈的親國民黨色彩,到70年代大陸加強對香港足球圈的統戰工作時,他倆也參加過1973年5月到中國大陸的一個香港體育界參觀團,但陳瑤琴旗下的港華女足由1968年起連續幾年赴臺參加萬壽杯,無疑可爲陳瑤琴在臺累積人脈和關係。

陳瑤琴對於推動女子足球有極大的野心,她除了在1965年推動成立香港女子足總外,對亞洲女子足協的創立和運作也有重要貢獻。1968年9月10日,亞洲女子足協在香港成立。亞洲女子足協的創會成員除了香港外,還有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華民國(成立當天由李樸生代表出席)。雖然創會時被推舉爲會長的是馬來西亞的東姑拉曼夫人Tun Sharifah Rodziah,但實際上陳瑤琴纔是亞洲女子足協的關鍵人物。幾乎只由陳瑤琴獨力支撐的亞洲女子足協,其營運一點都不順利。要到該會成立七年後,即1975年,首屆女足亞洲盃始在香港舉行。除了東道主港隊外,當年的參賽球隊還有紐西蘭、澳洲、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最後由紐西蘭贏得錦標。

如前所說,亞洲足協已於1974年接受中國大陸入會,臺灣的中華民國因此無法再參加亞洲足協旗下的賽事。但當時的亞洲足協只管男足,女足亞洲盃是隸屬於亞洲女子足協旗下的比賽,而中華民國既然是亞洲女子足協的創會成員,臺灣就有權派隊參加女足亞洲盃。1975年初中華足協開始組訓女足國家隊,應就是爲了備戰第一屆亞洲盃。雖然最後臺灣沒有派隊赴港參加首屆亞洲盃,但1977年的第二屆女子亞洲盃則在臺灣舉行。木蘭女足的輝煌戰績正是從這一屆主場奪冠開始的。

陳瑤琴對於女子足球傳到臺灣和木蘭隊之籌組的影響,在臺灣方面的資料也有提及,甚至有出版物以「臺灣足球之母」形容陳瑤琴。但陳瑤琴對臺灣女足發展的影響力卻不止於此,因爲臺灣之所以在1978年起首次主辦世界女足邀請賽,也跟陳瑤琴的願景有關。本來她是希望以亞洲女子足協的名義,於1978年11月在香港主辦賽事,但由於未能在香港找到適合的場地,遂將主辦是項大賽的權利交予臺灣一方。從陳瑤琴與臺灣方面十年左右的聯繫,可見其在世界女足大賽落戶臺灣一事,發揮了重要作用。

臺灣在70、80年代積極參與國際女子足球運動,不一定純粹是因爲木蘭隊的優異成績。除了在1974年被迫離開亞洲足協外,由1974年德克蘭亞運會起,臺灣也已經無法派隊參加亞運會。而在80年代前,亞洲足協和國際足協尚未將女足納入其管轄之下,當時的女足亞洲盃是亞洲女子足協旗下的賽事,與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亞洲足協無關,因此女足運動反過來讓臺灣運動員有機會參加亞洲地區的國際性比賽。即使不時需要以「木蘭隊」的名義而不是以中華民國國家隊的名義參賽,但亦能爲中華民國政權保持在亞洲其它地方的能見度。而在國際足協轄下的女足世界盃在1991年舉行前,臺灣的世界女足邀請賽更可能是世上最高水平的國際女足大賽。和女足亞洲盃相似,是主流國際體育機關對女足的忽視,讓臺灣有機會以推動女足爲由,每三年接待各國的女足選手。(三之三;摘自《前沿與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