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市場面臨雙向開放的時代機遇

許維鴻是大陸甬興證券副總裁,大陸著名財經評論家。(取自網路)

針對美國股市縮水、美國債券熊市嚴重困擾包括中東石油美元等在內的全球機構投資者,許維鴻2日在《環球時報》發文,認爲這些動輒成千、上兆規模的機構投資者規模巨大,未來即便要逃離華爾街,也都需要一個巨大規模的金融「資產池」取而代之,「放眼全球,符合這個條件的恐怕只有中國」,中國資本市場正面臨雙向開放的時代機遇。

許維鴻指出,以上海、深圳和香港爲代表的中國金融中心,背靠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初步具有存量規模的證券化產品,且增長趨勢強勁:今年前三季A股IPO融資規模達4370億元人民幣,成爲全球新股發行規模最大的市場,中信證券也超越高盛,成爲全球排名第一的股票承銷商。

許維鴻表示,提高中國資本市場對外國機構投資者的吸引力,首先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高中國經濟直接融資比重、避免經濟過度虛擬化,特別是傾斜「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融資需求,提高A股上市企業的「科技含量」。

許維鴻表示,其次,中國金融機構要有針對性地爲世界主要跨境投資者,勇於在產品和監管領域創新,形成「全球化3.0」版本下的資金資本互聯互通。中國債券市場可借鑑香港經驗,以細分市場監管創新爲基礎,集結特定範圍、符合伊斯蘭國家金融習慣的項目收益債、可抵押債券等產品。

許維鴻表示,第三,撒馬爾罕峰會後備受期待的上合組織,也可以加大在資本市場等經濟領域的廣泛合作。相比中東各國,上合組織成員國在俄烏衝突背景下,對降低其主權基金中美元資產比重的需求顯然更加急迫。

許維鴻表示,爲了滿足這種持續且定製化的投資需求,中國可以憑藉上合組織示範區,建立創新型的證券公司和跨境資產管理平臺公司,用以融通上合組織成員國的交易所,便利各國上市公司的跨境資本合作,降低因爲匯率波動帶來的貿易和投資的不確定性,協調各國跨境資本流動監管細則,形成上合組織成員國互利共贏、共同抵禦金融風險的「人民幣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