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又火了!荒漠中挖出亞洲最大水庫,美專家:趕快停手!

一提起沙漠,大家想到的往往都是漫天黃沙和烈日驕陽,彷彿寸草不生、生靈罕至的景象才應該是沙漠的常態。

然而我國河西走廊東北部的甘肅省民勤縣卻有另外一番風景,這裡雖然有以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爲主的八百里瀚海,但卻不乏水鳥競逐、游魚戲水的景象。

而這一切都得益於上世紀50年代末,我國高瞻遠矚地在民勤附近的石羊河下游建起來了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紅崖山水庫。

但就在該水庫動工之初,以美國爲主的外籍專家卻對我國的決策大放厥詞。

那麼紅崖山水庫這顆讓沙漠閃耀奪目光彩的“瀚海明珠”究竟有何魔力?外籍專家又因何在此工程建設初期百般唱衰其前景呢?

瀚海有明珠

一提起我國的水庫之最,大家腦海裡最先浮現的想必一定是三峽水庫。

當然這也合情合理,畢竟三峽工程向來以其“高峽出平湖”的調控能力和高達393億立方米的庫容總量聞名於世,說是全球水利工程的里程碑性成就也毫不爲過。

然而比起三峽工程的赫赫威名,被沙漠包圍的紅崖山水庫就顯得低調了許多,以至於很多國人都不知道它對河西走廊建設的重要性。

事實上若是水庫也能論資排輩的話,紅崖山水庫的資歷比2006年才全面竣工的三峽水庫要老得多,最早在1958年紅崖山水庫就肩負起了造福民勤人民的使命。

若說起來,這民勤縣其實也曾是水草豐美的農牧天堂。

只可惜隨着人類活動的加劇當地的水資源被過度利用,到上世紀50年代時,這裡的綠洲幾乎被風沙侵蝕殆盡。

最嚴重的時候,一度形成了長達13公里的風沙線,這導致原本農牧業有序發展的民勤縣陷入了缺水乾旱、風沙肆虐的生態困境當中。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調研後認爲石羊河流域蘊藏着豐富的未開發水利資源,於是位於石羊河下游的紅崖山水庫應運而生。

想來國家之所以把庫址選在這裡,一是因爲其相對高度在350米左右,可以藉助高差更容易地完成儲水,有助於減少工程總量和經濟負擔。

再則也是考慮到了當時民勤一帶的水資源已經極度匱乏,唯有選址在石羊河下游才能讓水庫蓄到足夠的水,進而使之爲調配水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發揮作用。

事實證明國家果然高瞻遠矚,紅崖山水庫建成後的幾十年裡,一直都是民勤縣唯一的水利調蓄工程,以一己之力滋潤了周邊的六十多萬畝耕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紅崖山水庫給民衆帶來的還有大片的綠洲、成蔭的綠樹以及數不盡的野鴨水鳥,他們共同讓浩瀚無垠的八百里瀚海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也正因如此,紅崖山水庫被譽爲“瀚海明珠”當屬實至名歸。

可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工程,竟然也曾被外籍專家唱衰,這是怎麼回事呢?

曾遭美專家質疑

若說起來,美國唱衰中國的各項戰略決策根本不算新鮮事。

從建國之初的百般圍堵到如今針對中國高科技發展的“小院高牆”計劃,無不展示着美國對中國的敵意與蔑視。

在很多自以爲是的美西方政客眼裡,彷彿只要美國動動手指,就能給中國造成巨大的困擾。而一旦中國陷入發展困境,他們就能得到變態的滿足感。

因此1958年,我國成功讓紅崖山水庫紮根沙漠以後,目中無人的美國專家們立刻就跳出來指責起了我們。

首先要承認的是,當時中國與美國之間確實存在着比較大的國力差距。

畢竟那時中國建國不過十年,短短數年的發展遠不足以彌補我國在近代遭受的創傷,尚未崛起的國力與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橫財的美國更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無法辯駁的實力差距面前,美國當時對中國的指手畫腳確實很容易就能煽動起輿論對中國的質疑。

再加上西方國家向來熟知怎麼把“環保主義”變成干涉別國內政的武器,所以在美國的歪曲下,以惠民爲目標的紅崖山水庫一時間反倒被扣上了破壞生態的帽子。

然而美國專家的指控看似頭頭是道,實則卻經不起絲毫推敲,單是“狗拿耗子”這一項就足夠讓人懷疑其用心之險惡。

簡單來說就是,那時候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立場對立被明晃晃地擺在檯面上,而中國作爲堅定的社會主義國家向來被美國視爲眼中釘。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怎麼可能真正關心中國的生態環境會不會遭到破壞,他們不整日祈禱中國陷入生態困局我們就該燒高香了。

因此美國大言不慚地質疑紅崖山水庫,不過是在千方百計地阻撓中國建設惠民工程。說白了這就是一個陰謀,中國要是信了美國的鬼話纔是掉進了圈套裡。

而且美國雖然妄圖論證建設紅崖山水庫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但美國專家們就算說破了天也無法對該工程進行實地考察,因此說來說去不過是在紙上談兵。

更何況隨着時間的推移,紅崖山水庫經受住了環境的考驗與外界的質疑,雖然也曾數次遭逢生態危機,但始終沒有辜負國家和人民的期待。

時間自會給出答案

衆所周知,中華大地之所以能滋養億萬炎黃子孫,不僅是因爲老祖宗爲後人選了一塊好地,更是因爲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從未停止過改造環境。

從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之類的故事,到“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等中國基建的座右銘,無不是我們積極改造環境的真實寫照。

然而這個過程絕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畢竟自然環境的形成需歷經風雨滄桑,那麼相對應的,人類想改變既定的生態環境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這一點在紅崖山水庫上體現得尤爲明顯,雖然水庫建成後發揮了灌溉農田、改善生態的積極作用,算是打疼了美國專家的臉,但這遠沒有解決民勤縣水資源不足的根本問題。

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後,紅崖山水庫每年的入庫水量都在大幅減少,到了2000年,水庫裡的常規儲水已經無法滿足當地人民的正常需求了。

這讓民勤的發展再度陷入了困境,如果不能及時讓水庫重新充盈起來,不僅莊稼無法生長,而且因水庫形成的綠洲也會枯竭,這無異於在開歷史的倒車。

因此世紀之初,如何讓正在走向枯竭的紅崖山水庫重新煥發生機,成爲了當地政府必須解決好的重點問題。

幸而在評估了紅崖山水庫周圍的環境以後,當地政府想出了從黃河引水支援水庫的辦法。

雖然黃河水要經過13次提灌才能進入水庫,但是按照民勤縣的水資源匱乏程度來看,單靠節約用水和石羊河水根本無法應對水資源危機,所以這也不失爲良策。

而且除了開源節流以外,民勤政府也十分重視對水庫和水資源的保護。

爲此他們不僅大力防治水污染,而且還多次組織庫區清污和擴容工作,讓庫區生態得以良性發展。

正是在政府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紅崖山水庫才能坐穩亞洲最大沙漠水庫的寶座,讓民勤人民在沙漠中也能欣賞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的盛況。

只可惜不知曾經大放厥詞的美國專家們如今何在,如果他們再敢跳出來當小丑,我們真該好好問問他們的臉疼不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