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月》回顧不凡路(文藝創作談)

史祖慧

2024年,中國人的探月工程——“嫦娥工程”正式啓動20週年。

4月24日“中國航天日”前後,我們拍攝的講述中國探月曆程的4集紀錄片《中國探月》亮相熒屏。專家認爲,這部紀錄片以恢宏大氣的視覺影像、精巧細緻的結構設計和靈動詩意的表現方式,探索了科學紀錄片尤其是航天題材科學紀錄片的別樣形態,給相關類型創作和藝術表現帶來啓發。

這部紀錄片從月球上的一片綠葉說起。2019年1月,一粒棉花的種子在月球上生根、發芽。這是人類第一次在月球上培育出植物,這項神奇的實驗發生在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四號”內部。我們沒有爲紀錄片建立複雜的邏輯,而是選擇12個與中國探月工程發展與成就相關的關鍵詞或短語,如“飛向月背”“鵲橋號”“玉兔的探索”“新的觀測點”等,展開新穎而細緻的敘述和解讀。每一個關鍵詞或短語都建立起一個單元,或者講解一個科學原理,比如用“鏈球運動”解讀星球關係;或者是一次緊張的現場真實記錄與還原,比如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遙控“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採集月壤。在主持人的串聯下,節目力求在不同的敘述風格中建立節奏,打破觀衆觀賞節目的疲憊感,同時也給重大題材和宏大敘事找到簡單易懂的表達。

“嫦娥”是中國月球探測器共同的名字。在古人眼裡,月亮無法到達,所以“嫦娥奔月”的故事既浪漫又大膽。中國探月工程同樣既浪漫又大膽,而且正在一步步將神話變爲現實。所以,我們希望把中國人的浪漫氣質和敢爲人先的探索精神也凝聚在這部紀錄片中。融合“嫦娥奔月”神話、李白詠月古詩以及中秋習俗等文化精髓,我們以中國人的詩意情懷觀照探月、航天等硬核科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爲其發現豐滿、貼切的意象載體,也爲科學紀錄片增添了獨特的浪漫氣質和深厚的人文情懷。

《中國探月》在影像上特意體現人類的渺小,因爲面對浩瀚宇宙,人類確實是十分渺小的,也以此反襯人類宇宙探索精神的偉大和中國探月人的壯志豪情。深邃浩渺宇宙中慢慢浮現的遙遠星球、火箭發射時騰空的巨焰、龐大的運載火箭塔臺上遠看小小的工程人員等極度鋪陳的恢弘影像,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這種紀錄片影像語言和視覺效果,也在主持人與攝影棚宏大舞美背景的對比中被強化,那些關於宇宙、關於人類、關於中國月球探索的描繪顯得那樣動人,讓人由衷讚歎:中國人正凌雲踏月,逐夢星河!

20年來,中國探月工程留下了曲折卻雋永的歷史印跡,成爲中國航天快速發展的記錄,書寫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的輝煌篇章。紀錄片《中國探月》給觀衆帶來一場人類與宇宙的深度對話,也講述了一部激盪人心的中國探月傳奇。

(作者系紀錄片《中國探月》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