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等五部門印發意見,將推動巨災保險發展
新京報訊(記者王景曦)近日,中國氣象局、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印發《關於加強金融氣象協同聯動、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要推動巨災保險發展,研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影響,拓展人工影響天氣在農業保險業務上的防災減災服務。
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重發,加劇了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中國氣象局提出與金融部門加強協同聯動,這是基於怎樣的考量?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王亞偉介紹,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重發,導致經濟實體風險敞口不斷增大,影響糧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和市場穩定。最新研究顯示,預計極端天氣會在未來26年內使全球收入減少大約19%,由於氣候變化導致經濟損失或將達38萬億美元。
《意見》指出,要深化保險業氣象服務。加強氣象保險產品創新,鼓勵保險機構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氣象相關巨災保險產品,推動巨災保險發展,加強巨災保險的氣象災害風險技術研究和模型研發,提升再保險市場的風險分散能力。強化農業保險氣象服務,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監測預估水平,完善農業保險產品體系,推動天氣指數保險在淡水養殖、海洋牧場等領域的應用,發揮氣象在大宗糧棉油作物保險產品開發中的作用,爲保險定價及農險服務提供科學依據。
要發展銀行業氣象服務。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探索開展氣候風險評估,提升投融資服務支撐水平;積極開發氣候友好型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產品,提升綠色金融服務水平。推進氣候風險壓力測試,研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影響;研發氣候風險壓力測試模型與算法,推動典型區域針對氣象高敏感行業領域率先開展壓力測試。
此外,要推進氣象相關金融工具體系建設與應用。針對農業、能源、交通等氣象高敏感行業趨利避害的需求,構建表徵經濟實體風險敞口的溫度、降水、風等中國金融氣象系列指數,服務實體經濟風險管理。建立天氣衍生品金融工具體系,穩步探索天氣衍生品金融工具,提高企業天氣風險管理能力。培育天氣衍生品應用市場,支持經營主體有效識別和管理天氣變化引發的風險。
強化重點領域金融氣象協同聯動。建立氣象災害“災前預警+災中應對+災後重建”全鏈條風險減量氣象服務協作體系,強化基於保險標的物、信貸抵押物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建立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和風險轉移協同機制,拓展人工影響天氣在農業保險業務上的防災減災服務。
開展上市企業可持續發展氣候評估服務,研究制定企業氣候風險評估技術框架和評估工具,健全可持續信息披露制度。發展綠色轉型氣象服務,鼓勵將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評估、氣候可行性論證、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納入能源企業風險評估體系。強化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推動健全氣候資源評價體系,引導更多資金支持研究和推動氣候相關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今年9月,中國氣象局發佈了中國金融氣象指數與服務平臺,作爲客觀“標尺”衡量農業、能源、交通等經濟實體面臨的氣象風險,對證券期貨、投融資、保險等金融領域運行具有較強的指示意義和預警作用,受到業界普遍認可和歡迎。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