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促進勞動報酬合理增長 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9月25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外公佈。

《意見》指出,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爲經濟社會發展優先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提高發展的就業帶動力。健全就業影響評估機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項目確定、重大生產力佈局要同步開展崗位創造、失業風險評估,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圍繞高質量充分就業,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提到了五個“着力”,分別是着力強化就業優先導向、着力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着力完善重點羣體政策支持體系、着力激發就業創業活力和着力營造公平就業的良好環境。

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意見》指出,促進勞動報酬合理增長。健全勞動、知識、技術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強對企業工資收入分配的宏觀指導,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

與此同時,完善勞動關係協商協調機制,推動企業依法保障勞動者取得勞動報酬、休息休假、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等合法權益。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隊伍建設,持續整治人力資源市場秩序,有效治理欠薪欠保、違法裁員、求職陷阱等亂象。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勞動經濟學院院長、教授紀韶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想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關鍵是要改革收入分配機制。長期以來,我國收入分配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二次分配環節。因此,如何讓勞動人民在初次分配中獲得更加公平的報酬,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我認爲高質量的就業纔能有高水平的收入,所以,首先要解決高質量就業的問題。”紀韶進一步向記者表示,要通過教育、培訓等方式,提升勞動者的技能,爲社會創造更大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匹配更高的收入。另一方面,就是要給中小微企業更好的政策保障,中小微企業是靈活就業者主要的就業渠道,要讓這類勞動羣體有更穩定的就業環境和收入。

《意見》還提出,推動用人單位及職工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會保障制度,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推動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住房公積金向職業勞動者廣覆蓋。完善就業與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聯動機制,按規定兌現失業保險待遇,提供分層分類社會救助,調整完善低保漸退期限和就業成本扣減規定。

對就業質量不高的專業實行紅黃牌提示制度

《意見》指出,提高教育供給與人才需求的匹配度。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科學研判人力資源發展趨勢,統籌抓好教育、培訓和就業。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擴大理工農醫類專業招生規模,根據社會需要、產業需求、職業開發優化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將就業狀況作爲辦學資源配置、教育質量評估、招生計劃安排的重要依據,對就業質量不高的專業實行紅黃牌提示制度。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推進技工教育高質量特色發展,組建一批技工教育聯盟(集團),遴選建設一批優質技工院校和優質專業。將職業生涯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推動在普通高中階段開展職業啓蒙、職業認知、職業體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去年,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就明確提出,深入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跟蹤調查;持續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紅黃牌提示制度;引導高校重點佈局社會需求強、就業前景廣、人才缺口大的學科專業,及時調整或更新升級已經不適應社會需要的學科專業。

紀韶認爲,從短期來看,要改善結構性就業矛盾,首先要了解企業發展需要。只有從供給端發力,立足技能人才短缺的系統性問題補短板,爲大量勞動者提供多層次學習和實訓機會,健全技能人才使用、評價、選拔、激勵等方面制度體系,才能解決新形勢下高素質人力資本數量不足的問題。

“其次,應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紀韶表示,要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的方向,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職業技能教育,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