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生產助力地鐵管片有“顏”更有料

“外增顏值、內修氣質,咱們生產的管片有裡又有面。”中交一航局二公司預製分公司預製工廠內,智能化生產線正有條不紊地運轉着,一環環如絲綢般光滑的盾構管片從這裡出發,即將拼接爲青島地鐵5號線和8號線支線地下長龍的“龍骨”。看着眼前火熱的生產場景,分公司經理張寅秋面露喜色。

作爲盾構隧道內層關鍵屏障,混凝土盾構管片是地鐵重要的銅牆鐵壁。管片既要結構堅實、抗彎抗壓,像骨架般抵擋地面構築物和地下圍巖的巨大壓力,守護地鐵安全運行,又要做到外表光滑無裂縫,讓每環管片嚴絲合縫拼接,防止泥土和地下水滲人。項目啓動之初,團隊便設立了“內實外美”的質量標準,確保每環管片都能爲青島城市地下交通網絡提供安全與美觀的雙重保障。

“三張卡片,一部手持掃描儀,內部結構質量看得見。”在拌和站站長王鐵鎖看來,高質量預製管片,關鍵在於如何減少人爲誤差,確保每一道工序的施工質量。“人不是機器,作業時難以始終保持最高標準。我們要做的就是及時發現並糾正誤差。”於是,王鐵鎖和技術團隊利用掌上物聯網技術,爲每環管片量身定製了三張通行證。首先,爲管片鋼筋籠製作第一張通行證。在管片鋼筋籠製作過程中,綁紮和焊接工人都要使用手持掃描儀錄入鋼筋籠的質量信息,並將特製磁卡掛在成品上。“只需掃描卡片,就能立即獲取鋼筋籠的型號生產時間、生產人員等。有了實名制的‘身份證’可以及時發現並解決鋼筋籠綁紮不緊、鋼筋材質不合格等問題,同時也能更好地監督工人,減少人爲誤差,爲管片打造最強健的鋼筋鐵骨。”王鐵鎖介紹道。

鋼筋籠綁紮完成後,實名制的“身份證”信息通過物聯網技術綁定到預製模具芯片上,形成第二張“合格證”這張卡片用來精準錄入和統計混凝土拌和、管片澆注等信息,及時預警和精確找出混凝土強度不合格、澆注產生誤差的管片,助力管片在鋼筋籠外披上一層堅實的混凝土“血肉”。最後,在管片完成養護前,工作人員會將之前所有信息匯聚成紙質二維碼卡片,即“電子身份證”。只需掃碼即可回溯管片預製的全部工序信息,這也是保障混凝土養護質量的“通行證”。

經過三張卡片的重重複核,每環管片都實現了內實的質量標準。團隊又將工作重心轉上。在養護試驗階段,他們發現管片表面出現了裂縫。技術覆盤發現,裂縫的出現與傳統水養方式存在直接聯繫。“就像哥窯瓷器,從溫暖溼潤的養護環境驟然來到冷水中會產生裂痕,劇烈的溫差變化自然會導致管片上出現裂縫。”張寅秋形象地爲生產班組分析“病因”團隊對症下藥,自主設計並研製了一種智能養護棚,爲管片建起恆溫恆溼的蒸汽“桑拿房”。“傳統養護是將管片投入水養池中,我們是通過‘桑拿’蒸汽,爲管片提供更加均勻高效的養護環境。”王鐵鎖細緻解答。生產班組將智能養護棚做成了一個密封的大棚,養護過程中通過可伸縮軌道就能精準地將管片罩住。然後再利用電磁閥溫度控制系統,保持棚內適宜溫度,並使用自動化噴霧加溼系統讓棚內的溼度始終保持在95%。

有了恆溫恆溼的蒸汽“桑拿房”,盾構管片避免了因降溫過快產生的裂縫,較傳統水養方式抗壓強度也提升了12.5%。團隊精益求精,針對管片在抹面和運輸過程中出現的“小皺紋”和磕磕碰碰,通過人工精細抹面和加裝橡膠軟套的方式,將管片打造成像絲綢般光滑的“藝術品”完成了“內實外美”的質量目標。

“目前,我們生產出的6304環盾構管片,合格率實現了100%,外觀也開了100%‘美顏’,真正實現了內外兼修。”張寅秋自豪地說道。

(大衆新聞記者 白曉 通訊員 王廣宇 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