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業績說明會|中國船舶:相對低價船舶訂單年底基本出清,少數依賴進口的配套設備正加快國產化
每經記者:張韻 每經編輯:樑梟
今日(11月29日),中國船舶(600150.SH,股價35.32元,市值1579.7億元)召開2024年第三季度業績說明會。
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船舶實現營業收入561.69億元,同比增長13.1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2.71億元,同比減少11.35%。
就淨利潤下滑原因,中國船舶董事、總經理施衛東表示,主要是上年同期公司全資子公司外高橋造船處置海工平臺產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損益25.21億元。若剔除該事項的影響,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5530.70%。當前船舶行業處於景氣週期。
第三季度承接訂單金額高於上年同期
2024年第三季度,受完工交付船舶數量、單船平均價格同比增加等因素的影響,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加5.35%。
中國船舶董事、總經理施衛東在業績說明會上答覆稱,從單季度生效訂單情況來看,2024年第三季度承接合同金額略高於上年同期。目前在手訂單飽滿,排期已至2027年底,部分已到2028年。
“目前公司2021年上半年前相對低價的船舶訂單正處於逐漸交付出清過程之中,到本年底將基本出清。”施衛東表示,船舶價格始終處於動態變化當中,沒有絕對的低高價之分。
有投資者關心,當前地緣政治局勢緊張,是否影響公司出口?中國船舶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陶健表示,公司船海業務產品面向全球航運市場,2024年以來公司把握船舶工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趨勢,持續加強中高端船型批量化訂單承接,有關情況對公司出口業務目前暫無影響。
施衛東進一步表示,當前國內船舶製造業的總裝建造能力充足,國產化配套率也持續提高,三大主流船型的國產化配套率較高,對於依賴海外進口的少數配套設備也在加快國產化進程。船舶工業週期屬性明顯,新造船需求與前端海運貿易市場需求緊密相關,亦受產能供給、船齡結構、環保政策、技術升級等因素影響,目前來看,船舶工業保持着良好的發展態勢,我國造船三大指標實現全面增長,國際市場份額保持全球領先。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船舶共承接民品船舶訂單109艘/855.77萬載重噸/684.25億元,噸位數同比增長38.21%;修船業務承接190艘/11.74億元;應用產業承接合同金額11.79億元。新接船舶訂單中,主要有油船35艘,散貨船31艘,液化氣船18艘,PCTC船14艘,集裝箱船10艘;綠色船型佔比超50%,中高端船型佔比超70%,批量化訂單佔比超70%。
盈利能力方面,有投資者提問爲何中國船舶毛利率顯著低於揚子江造船等民營船企。中國船舶總會計師王潔迴應稱,由於訂單結構、承接時點、產品結構、收入確認方法等差異,導致公司之間情況各不相同,無法就一個時間段的盈利狀況做對比分析。在成本管控方面,公司一是全面提升成本、質量、安全、環保等系統管理工作質效,二是緊緊圍繞成本費用率壓降目標,持續開展降本增效工作。
重組爲統籌優化骨幹船廠產業佈局
9月19日,中國船舶披露重大資產重組預案,擬通過換股吸收合併中國重工(601989.SH,股價4.8元,市值1094.5億元)。在本次業績說明會上,關心後續進展的投資者不在少數。
就重組進展,施衛東表示,自預案披露以來,公司及相關各方積極穩步推進相關盡職調查、審計、估值等各項工作。公司將在上述工作完成後,再次召開董事會審議本次交易的相關事項,並由董事會提請股東大會審議上述議案及其他與本次交易相關的議案。相關工作正常推進中。
有投資者擔憂,部分中小股東對上述重組意見較大,會對錶決結果產生影響。對此,中國船舶獨立董事吳立新認爲,本次交易安排了對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的措施,其中包括按照有關證券監管要求確保股東投票表決,行使股東權利。
陶健補充道,本次交易通過換股吸收合併方式規範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之間的同業競爭。交易完成後,存續公司將成爲我國規模最大的船舶製造企業。現金選擇權的設置旨在給予合併雙方股東有退出渠道,並非必須行權退出,股東可通過繼續持有股票分享存續公司未來發展帶來的長期利益。
那麼合併後,公司將如何提升船舶製造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陶健表示,本次交易將有效推動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船海業務的專業化、體系化、協調化整合,實現優勢互補。中國船舶、中國重工下屬骨幹船廠已在多年發展中形成了各具獨特競爭優勢的產業與產品,本次重組將統籌優化骨幹船廠產業發展佈局,深化核心技術資源整合,充分釋放各大船廠在各自優勢船型領域的生產效率,進一步提升中國船舶製造業在全球的影響力。
就未來的經營策略,陶健表示,公司將持續深化與國內外知名航運船企、能源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的戰略合作,做精做優品牌船型,爭取批量化優質訂單,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