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中心荒腔走板 超前部署成笑話 疫情夢魘 臺灣最大公衛危機

今年5月國內爆發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專家指出當時犯下錯誤,例如病牀不足、上報流程複雜、藥品無法及時取得等,導致死亡病例飆高。圖爲排隊打疫苗人龍塞爆,民衆不滿動線紊亂,抱怨連連。(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5月國內爆發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專家指出當時犯下錯誤,例如病牀不足、上報流程複雜、藥品無法及時取得等,導致死亡病例飆高。圖爲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急診人員在院外棚區篩檢。(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今年5月新冠本土疫情大爆發,迄今逾800人死亡,是歷年來最大公衛危機;期間病例數暴增,病牀不足,許多輕症患者在家等到變重症甚至死亡,還因上報流程複雜,連死亡數都「校正迴歸」。專家直指3+11破口、醫療整備不足、疫苗採購不當、藥品無法及時取得,是導致本土死亡病例飆高的主因。

新冠疫情在華航諾富特飯店事件後大爆發,指揮中心宣佈5月19日進入三級防疫警戒,死亡人數從5月19日的14人,至7月底衝至787人,致死率達5.02%,遠高於全球平均2.1%。

醫療整備不及 致死率高

指揮中心將原因指向感染者年齡偏高、有慢性病,甚至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比例偏高。但專家認爲,致死率高的關鍵在於醫療資源配置不足,政府對病房數、醫護人力的掌控有落差有關。

陽明交大公衛所政策法律組副教授雷文玫指出,醫療資源整備不及是臺灣致死率高的主因。她引用陽明交大醫學院副院長吳俊穎的研究指出,臺灣與歐洲都有人口老化問題,歐洲致死率沒臺灣高,但若把時間拉到去年4、5月,即可發現起初各國醫療整備不及時,致死率都偏高。

藥品管制嚴苛 錯失時機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5、6月間病牀數量不足也是本土疫情爆發的主因,當時許多醫院清空病牀速度太慢,除了輕症病患拒絕出院,醫院對清空病牀也意興闌珊,導致很多病患都延誤送醫,最後病死家中。

北市聯醫整合醫療科主治醫師姜冠宇說,疫情爆發之初醫療支持根本不足,藥品無法及時取得,尤以治療藥物瑞德西韋取得需層層通報,手續繁複;直到6月初,瑞德西韋才改由醫院內部提供,但已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一再校正迴歸 蓋牌疑慮

最讓外界譁然的指揮中心公佈「校正迴歸」個案,「蓋牌」聲四起,短短16天內,指揮中心總計公佈了2907個校正迴歸案例,顯示有許多病患未及時接到檢驗通知,形成防疫空窗。

醫檢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林慶元認爲,校正迴歸問題出在通報流程繁複,欄位多達20幾項,加上當時雙北檢驗量暴增,疾管署系統難以負荷,民衆遲遲等不到檢驗結果,以爲是醫檢師卡關,其實是系統出包,也讓臺灣陷入疫情失控的防疫空窗夢魘。

3+11政策破口 社區感染

「5月本土疫情大爆發可歸咎於3+11政策!」黃高彬表示,3、4月間政府爲拯救國內經濟,給機組員檢疫方便,開出3+11政策,原是立意良善,最後卻因機組員配合度不佳形成破口,尤其雙北人口占全國三分之一,接觸密度太高釀成大規模社區感染。

黃高彬指出,即便現在機組員檢疫規範變嚴格,仍有人配合度不到位,若政府再不祭出重罰,難保未來不會再發生大規模感染。

黃高彬總結,病牀清空速度太慢以及機組員的檢疫政策,是5、6月間本土疫情爆發的關鍵,也是臺灣新冠致死率5.2%的主因,「全世界沒有這麼高的新冠致死率,這對臺灣醫療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