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海關促物暢其流

“60萬餘家外貿經營主體迎來通關利好。”在日前舉行的海關總署新聞發佈會上,海關總署綜合業務司副司長林少濱表示,今年智慧海關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將重點建設智慧海關業務流程體系、大數據池、參數庫等九大標誌性工程,在更好維護國門安全的同時,進一步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

“當前階段,外貿發展有需求、科技進步有支撐、海關發展有期待。”林少濱告訴記者,我國海關監管貨物量大、場景豐富、模式齊全,有條件也有責任把體量優勢轉化爲智慧實踐優勢,以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爲核心,加快智慧海關建設,促進全球貿易更加通暢、更加便利、更加安全。

我國是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海關是國際貿易物流鏈條上的重要一環。海關職責範圍廣、監管鏈條長、監管對象多元,維護國門安全面臨較大壓力和挑戰。同時,外貿企業對最大程度通關便利、降低貿易成本、保證進出口質量等方面有迫切需求,對監管效率、專業執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智慧海關旨在實現物流通暢、監管無感,更好幫助企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海關總署綜合業務司副司長杜宏偉介紹,智慧海關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具體從三方面入手豐富涉企服務內容。

一是業務辦理更便捷。在持續深化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優化“一站式辦理”工作機制,整合跨條線、跨部門業務辦理流程,將服務功能逐步拓展到國際貿易全鏈條。此外,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從企業視角構建“單一窗口—企業工作臺”,平臺個性化推送便企惠企政策。

二是物流運輸更高效。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方式,把促進跨境物流暢通的支持舉措再升級,依託“單一窗口”推動口岸物流信息聯通共享,爲暢通國際物流大通道提供助力。各地海關圍繞上述內容正在開展積極實踐。例如,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改革方面,建立生態化監管服務機制,整合海關、港口企業、船公司、貨主等多方數據,推動貿易各方互聯互通,促進物流要素高效流通,有效助力大灣區物流一體化發展。

三是海關監管更智能。一系列科技成果陸續得到應用。目前,上海洋山港四期、廣州南沙港四期等自動化碼頭已逐步實現無人裝卸、無人駕駛運輸等自動化作業;在試點實施“智慧屬地查檢監管”依託遠程信息化平臺後,利用北斗衛星定位、AR眼鏡、智能識別等先進技術和設備,通過視頻實時連線等方式即可對試點企業進出口貨物實施遠程作業,提高貨物週轉效率,幫助企業降本提效。

“如果把智慧海關比喻成機器人,大數據及AI使智慧海關有了強大的大腦,智能裝備就是智慧海關的四肢。”在海關總署科技發展司副司長陳宗旺看來,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爲海關監管服務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其中,智能化裝備應用是智慧海關的重要突破口,其廣泛深入應用能夠有效緩解當前海關監管業務量不斷增長和人力資源不足之間的矛盾。通過智能審圖技術、場景化監管裝備設備以及統一執法智能裝備技術准入、安全接入、數據交換等標準規範體系,爲實現“頭腦發達”“四肢協同”“耳聰目明”的智慧海關監管體系提供支撐。

林少濱表示,今年是智慧海關全面建設實施的關鍵一年,將採用“1+N+X”方案體系方式進行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分步實施。一方面,智慧海關作爲一項系統工程,既要聚焦制度創新、模式革新、流程優化,全面推進智慧海關建設項目落地實施,也要做好試點項目的推進應用、複製推廣、評估驗收,推動多場景組合、集成式發展。另一方面,智慧海關建設要隨着形勢發展、業務變化、科技創新,不斷補充新項目、增設新場景;持續、動態汲取外部先進經驗,加強各方合作,實現設施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共用、系統集成高效,藉助外力推動新技術在智慧海關場景下落地生效。(經濟日報記者 紀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