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海防空到對地攻擊 臺灣飛彈研發之路
臺灣發展飛彈先從制海着手,接着防空,現已進入最敏感的巡戈及地對地飛彈。圖爲天弓三型。(中科院提供)
臺灣發展飛彈先從制海着手,接着防空,現已進入最敏感的巡戈及地對地飛彈。
以阿戰爭中,埃及靠俄製冥河飛彈擊沉以色列的大型水面艦艇震撼全球,同樣也讓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正視飛彈的重要,特別是中共已裝備類似飛彈,對臺灣威脅日益嚴重。軍方一方面引進以色列的加百列天使飛彈,裝備在海軍陽字號驅逐艦上,另一面由中山科學研究所加緊研製腳步。
1978年性能類似天使飛彈的國產雄蜂反艦飛彈問世,於當年的國慶閱兵中公開展示,雖然性能並不突出,雄蜂飛彈激勵了當時正處風雨飄搖中的人心,後來改名爲雄風飛彈的雄蜂飛彈也成爲中科院的明星產品。在雄一飛彈的基礎上,中科院後來陸續研發成功雄二、雄三飛彈,並撥交海軍使用,分別部署在我國自制的巡防艦、飛彈快艇,以及三芝、東引、小琉球等重要陸基據點,可說是我國最重要的制海武器。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雄二E型飛彈是我國第一款正式成軍的巡戈飛彈,性能、射程仍在保密中。
雄風研發成功,使我國武器信心倍增,1980年代,中科院着手研製難度更高的新型防空飛彈,希望能取代日益老舊的力士、鷹式飛彈。1986年天弓一型飛彈研製成功,成爲我國第一款自制的防空飛彈,然後再接再厲研發弓二、弓三、弓三增程飛彈,從一開始的攔截飛機到現在可以攔截飛彈,性能仍不斷提升。
制空武器除天弓飛彈外,中科院配合自制IDF戰機,於1980年代研發天劍一型、天劍二型空對空飛彈,如今更開枝散葉,增加了陸基的捷羚防空飛彈及海基的海劍二飛彈。
另外,民國70年國慶閱兵大典,國軍曾公開展示昆吾及青蜂兩款飛彈,前者被認爲是俄製AT-3火泥箱反坦克飛彈的臺灣版,後者因爲外型修長,被認爲是仿自美國長矛飛彈,爲地對地的攻擊性武器,惟兩者在國慶大典上驚鴻一瞥後即無下文。2000年後,不斷傳出臺灣正在研製地對地飛彈,不少軍事專家認爲這應該是當年青蜂飛彈計劃的延伸,但消息從未被確認,直到最近前中科院長龔家政在回憶錄披露「靶彈計劃」秘辛,才證實臺灣確實研製了一款直徑一公尺、高十公尺的彈道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