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感心教練/跨文化溝通 先讀懂空氣氛圍
邏輯前後不一,無法穿越的空氣牆,在跨文化溝通上也經常出現。圖爲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一款火紅的電玩《黑神話:悟空》被玩家批評,在前一張地圖可以跳上去的落差,在下一張地圖突然就跳不上去了。明明就看得到路,一堵無形的牆卻擋在那裡,無奈,你只能選擇繞過去。這種邏輯前後不一,無法穿越的空氣牆,在跨文化溝通上也經常出現。
有次與印度客戶開會,雙方在會前會達成初步共識,並示意我在正式會議中提出。當會議開始不久,就遭到對方主管打斷、質疑甚至反對。這突如其來的舉動讓我錯愕不已,宛如川劇變臉,甚至連底下團隊的意見,也立刻隨着主管的態度全面轉向,而我卻完全無法理解,爲何會發生如此劇烈的變化。
《文化地圖(The Culture Map)》作者艾琳.梅爾(Erin Meyer),是全球頂尖商學院INSEAD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她在著作中深入探討了「高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和「低情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這一文化溝通模式差異,這概念源自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的研究。
所謂高情境文化,其特點是:溝通重視隱含意義和背景,許多信息隱藏在語境中或由非語言線索傳達(如肢體語言、語調等),期望聽者「讀懂空氣」或解讀未說明的訊息,如日本、中國、印度等。優點是強調關係與和諧,適合建立長期信任,但對不熟悉文化背景的人而言,容易出現誤解、衝突或遺漏重要訊息。
相對地,低情境文化的特點是:訊息傳遞直接明確,話語本身包含大部分意圖與含義,較少依賴語境,多見於歐美國家。這種溝通方式講求精準與透明,高效且能降低誤解風險,但在高情境文化者眼中,可能顯得缺乏情感或不夠禮貌。
與低情境文化的人溝通時,很容易獲悉對方想要傳達的訊息,但面對高情境文化的人時,以下幾項建議可以讓你讀懂空氣氛圍。
一、積極聆聽:多聽少說,與其急於表達自己,不妨先仔細聆聽對方的話語,嘗試找出關鍵用語揣摩其未表達的含義,以期充分理解客戶在其所處系統的背景下,真正想要溝通與傳遞的訊息。
二、強化觀察力:觀察對方肢體語言、語氣、眼神、表情等隱性信息,注意在不同環境和背景會談中的行爲和情緒模式進行識別,甚至談話口吻、沉默的時刻都可能傳遞某些含義。
三、提升覺察力:當某個情境引發你感覺「咦~怪怪的」、「有點不舒服」、「詭異的氛圍」或違背原本的思考邏輯與做事習慣時,需先耐住性子,避免直接做出反應,透過對自己提問來喚起覺察,例如「爲何會有這種感受?」嘗試找出對方讓你感到困惑的背景信息。
四、利用文化橋樑:透過具有跨文化領域工作經驗者、灰階思維者、文化顧問或在地資深員工等進行溝通;也可利用參與社交活動,多與當地人交流,建立起朋友關係,有助於理解或破譯不明說的內容。
五、問開放性問題:例如「可否再多描述您提到的需求?」鼓勵對方以細膩方式表達意見,收集更多的訊息,找出真正的意涵。但需要注意在公開或私下場合,拿捏問題的清晰或模糊的程度,對於高情境文化的人,許多話是不方便在公開場合上說明的。
高情境文化重視讀懂「未說出來的話」,需要更多觀察、傾聽並體會背後的語境,通過尊重當地習俗和建立深厚的信任基礎,能更好地適應並掌握這種文化中的溝通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