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持,新型儲能蓄勢待發

近年來,新型儲能產業迅速崛起,國家按下“加速鍵”。

2024年,新型儲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關於加強電網調峰儲能和智能化調度能力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7年,保障新型儲能市場化發展的政策體系基本建成;《關於促進新型儲能併網和調度運用的通知》旨在規範新型儲能併網接入管理,優化調度運行機制,有助於充分發揮新型儲能作用……

新型儲能前景廣闊,其發展呈現哪些特點?如何激發城市新型儲能建設的積極性?新型儲能如何實現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發展?

產業逐步走向成熟

隨着我國能源轉型推動清潔能源發展進入快車道,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大幅提升。但與穩定的化石能源不同,新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波動性、隨機性,急需儲能進行穩定調節。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副教授吳微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儲能是能源轉型的關鍵支撐技術。隨着電源側新能源佔比的不斷提升,以及用戶側第三產業和生活消費用電佔比的增加,電力系統中源荷兩側波動性不斷增強,平衡壓力也不斷加大。而儲能作爲重要的靈活性資源,能夠爲電力系統的低碳轉型提供支撐。

“儲能有多種技術路線,一般把除抽水蓄能以外的其它各類儲能形式稱爲新型儲能。目前儲能存量裝機主要以抽水蓄能爲主。但在增量裝機中,以鋰離子電池儲能爲代表的新型儲能增長迅速。抽水蓄能的優點是裝機容量大、技術成熟。但是其部署需要依賴特定的地理條件,佈局缺乏靈活性,因此主要應用於電網側的調峰需求。而新型儲能技術類型多樣,裝機規模靈活,在電源側、電網側和用戶側都有着應用場景,更加適合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需要。”吳微說。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4444萬千瓦/9906萬千瓦時,較2023年底增長超過40%。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邊廣琦表示,2024年以來,新型儲能調度運用水平持續提高,新型儲能調節作用不斷增強。隨着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的增加,新型儲能促進新能源開發消納和提高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水平的作用逐步增強,有效服務能源安全保障。例如山東省截至6月底,已投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521萬千瓦;江蘇省截至7月15日,建成投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540萬千瓦。

目前,我國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呈現出發展速度快、鋰離子電池佔據主導地位、應用場景不斷擴寬等特點。具體來看,吳微告訴記者,從2021年開始,新型儲能的複合增長率在100%以上,整體市場規模增長迅速;在各類新型儲能中,鋰離子電池儲能佔據了95%以上的市場份額;新型儲能的發展,正在逐步從風光強制配儲等政策主導的模式,轉變由市場驅動的多應用場景發展的狀態。

在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鵬看來,新型儲能技術種類豐富,包括鋰離子電池、壓縮空氣、液流電池、飛輪等多種儲能技術,且不斷有新興技術涌現。同時,新型儲能產業逐步走向成熟,基礎通用、規劃設計、施工驗收、運行維護、安全應急等8個領域的標準體系逐步健全。

長三角區域加快佈局

在政策助推下,全國多地積極加快新型儲能產業佈局和發展。

近日,上海市經信委、江蘇省工信廳、浙江省經信廳、安徽省工信廳發佈《關於徵集2024年長三角區域未來產業地方標準項目的通知》。關於未來能源,《通知》提出,加快發展新型儲能。

王鵬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從市場需求來看,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能源需求旺盛,新型儲能的發展將有效滿足區域能源安全和綠色轉型的需求。從產業基礎來看,長三角地區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和完善的產業鏈,有利於新型儲能技術的研發、製造和應用。從一體化發展優勢來看,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不斷推進,有利於區域內新型儲能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協同發展。

“長三角區域是我國創新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也是新能源技術應用的重要區域。”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向記者表示,隨着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接入,新型儲能技術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應用前景。

江蘇省新型儲能產業也迎來蓬勃發展。記者從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了解到,截至7月15日,江蘇省新型儲能項目累計建成投運540萬千瓦,同比增加10倍,電化學新型儲能項目規模躍居全國第一。

王鵬表示,蘇州作爲長三角地區的重要城市,在新型儲能技術應用與推廣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加快建立綠色製造體系,支持企業依託“蘇州市產品碳足跡管理雲平臺”開展碳足跡認證、供應鏈碳管理等工作。

新型儲能的發展受多重因素驅動。“一是新能源強制配儲政策。目前各省市要求新建的風電與光伏發電項目按一定比例強制配建儲能,促進了電源側儲能的發展。二是用戶側電價套利。部分省份分時電價差較高,同時全天分時時段劃分使儲能具備兩充兩放條件,提升了用戶側儲能的收益能力。三是電網側獨立儲能項目。獨立儲能項目通過提供調峰與調頻輔助服務,提升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吳微說。

“新型儲能發展的主要城市和區域也與其應用場景相對應。”吳微認爲,內蒙、寧夏、新疆、山東等新能源大基地建設區域是新能源資源稟賦較好的區域。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外來電需求較高,對於電價的承受能力也更強,峰谷價差較大,能夠保障用戶側儲能的收益。電網網架結構關鍵節點的區域,如河南、湖北、安徽等省份,其電網側獨立儲能項目有着較大的應用需求。

市場化機制有待完善

如何激發其他城市新型儲能建設的積極性?

薩摩耶雲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告訴記者,各地不僅要加強政策引導,通過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和資金支持,鼓勵企業投資新型儲能技術研發和應用,還要加強技術研發,推動產學研用相結合,提高新型儲能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

“儲能產業的良性發展需要有合理的市場回報機制作爲支撐。”吳微認爲,發展新型儲能應該結合地方自身條件進行合理的規劃。比如對於調峰壓力較大的地區,可以適當增加峰谷電價差,並優化分時電價機制,提升儲能收益。同時,可以參考抽水蓄能的定價模式,探索新型儲能容量電價的機制。此外,對於電力保供壓力較大的地區,可以鼓勵新型儲能參與需求側響應,增加需求側響應的招標頻率,有效發揮新型儲能靈活性資源的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新型儲能產業正處於快速增長階段,在儲能配比、長時儲能、技術路線等方面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

王鵬認爲,儲能技術的研發和商業化進程相對較慢,與可再生能源發展相比存在滯後現象。一些新興儲能技術如液流電池、氫儲能等仍處於早期階段,面臨技術成熟度和成本效益等方面的挑戰。

吳微補充道:“目前儲能技術主要以滿足短期的系統調節需求,無法應對季節性長時儲能的需要。此外,一旦發生新能源出力長時間下降等極端情景,現有的儲能技術手段無法滿足電力供應保障的需求。另外,新型儲能技術主要以鋰離子電池儲能爲主,其它技術路線大多處於項目示範階段。而鋰電池儲能成本有可能受到鋰資源價格波動的影響。未來需要增加研發投入,積極推動鈉電池、液流電池等技術路線的發展。”

此外,多位受訪專家向記者表示,市場化機制有待完善。儲能在電力市場中的獨立市場地位尚未體現,監管政策和市場準入標準還不夠明確。隨着未來現貨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的不斷完善,現有的儲能收益機制將可能出現較大的變化。

關於新型儲能如何實現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發展,鄭磊建議,加強標準規範和監管,建立完善的新型儲能技術標準和監管體系,保障產業健康發展。另外,由於當前已投入應用的儲能技術種類繁多,安全風險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監測和評估機制。

對此,吳微認爲,新型儲能需要進一步擴寬應用場景,如推動儲能在合同能源管理、快充電站、光儲一體化等場景的應用。鼓勵新型儲能技術的研發應用,如推動鈉電池、液流電池、氫儲能、儲熱等不同儲能技術的發展。同時,完善資源保障機制,增強鋰資源等關鍵礦產資源的開發保障,同時探索建立關鍵資源儲備制度,平抑原材料價格波動。

“一方面,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發展,形成完善的產業鏈體系,提升整體競爭力和市場響應速度。另一方面,通過推廣新能源應用、提高可再生能源佔比等方式培育新型儲能市場需求,爲新型儲能項目提供穩定的市場空間。”王鵬說。

■中國城市報記者 朱俐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