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再現古人“超級天花板” 寧波戲臺藻井研究特展亮相

(原標題:震撼!再現古人“超級天花板” 寧波戲臺藻井研究特展亮相)

“交木如井,畫以藻文”的藻井是一種獨特的古代天花板造型。據統計,寧波地區擁有古戲臺數量超過300 個,多數古戲臺上均設有藻井,甚至有設2個或 3 個藻井的情況。螺旋式藻井因其獨特的螺旋形態,在衆多藻井中獨樹一幟。這些螺旋藻井如何形成?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11月6日,由寧波諾丁漢大學美術館和數字人文實驗室聯合舉辦的“旋而生息:寧波藻井研究特展”在寧波諾丁漢大學盛大啓幕。寧諾師生運用3D建模等數字技術,保護、展現、傳承和弘揚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帶領觀衆深入探索其精妙之處,感受古人對“超級天花板”藝術的獨到理解和創造力。

藻井。通訊員供圖

現代科技重現古建築之美

“就像真的一樣,太震撼太美了。”6日下午,展覽的“旋之新”展區前圍滿了觀衆。通過數字化技術,穹然高起、上圓下方、如傘如蓋的戲臺螺旋藻井栩栩如生:站在展區正中,一擡頭,映入眼簾的便是華麗到極致的三聯藻井,雕花紋樣繁複精緻,呈螺旋式排列,密密匝匝向中心收縮匯聚,彩繪圖案色澤細膩、細節豐富,牢牢吸引着觀者的目光。

“中國的傳統建築多爲木構,富有想象力的古人就把‘井’搬上了屋頂,連水中的蓮花、水藻都一榮俱榮長上了屋頂,就是借這個寓意保護建築物的安全。”本次展覽的學術策展人、寧諾建築與城市設計副教授謝景介紹道。

寧諾謝景教授團隊對寧波戲臺藻井進行田野調。通訊員供圖

爲了讓觀衆更身臨其境地體驗這份獨特的文化遺產,展覽團隊——寧波諾丁漢大學歷史數字人文實驗室的師生們運用3D建模、虛擬現實等先進技術,精確複製這些複雜的建築結構,爲其創建高清的數字檔案,用數字化的方式保護傳統匠藝,也爲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們提供了一個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

“旋之形”和“旋之工”展區同樣人頭攢動。寧波地區獨特的螺旋式藻井被搬到現場,通過實物展示和現場工藝演示,全方位呈現螺旋藻井複雜的製作過程。3D打印的藻井零部件整齊排列,觀衆可以親手體驗藻井搭建,瞭解這門手藝的美妙之處。

展覽還包括了“旋之源”和“旋之息”等部分,展示藻井的歷史淵源及其在寧波地區的獨特之處,觀衆可以感受其背後的社會、觀念與文化變革。

讓中國藝術之美走向世界

展覽現場。通訊員供圖

作爲中國古代建築中的重要構件,藻井不但兼具實用性和裝飾功能,還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和象徵意義。在此次展覽中,謝景教授與核心團隊成員張騰月博士、張軒瑞博士等人傾注了他們在該領域的多年研究成果。團隊曾深入探訪清潭村雙枝廟、下浦魏氏宗祠、慶安會館、安瀾會館、秦氏支祠等多個古戲臺,對螺旋藻井進行了詳盡細緻的調研。

“在中國傳統的建築文化裡,戲臺的藻井被認爲是人與神的交流之處,細密的斗拱結構象徵着天宇的崇高。而寧波的螺旋藻井,尤以其流暢優雅的紋理和精巧繁複的結構而著稱,它們宛如自然的脈動,將‘天人合一’的古代宇宙觀娓娓道來。這是中國匠人卓越技藝與深邃哲思的結晶。”他們還特意拜訪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戲臺)傳承人王世春,更全面地理解這一匠藝的精髓和背後的智慧。

數字化技術再現文化遺產魅。通訊員供圖

展覽現場,著名藝術史家、芝加哥大學教授巫鴻對這次展覽十分讚許:“非常有意思,用新的視角和題材去研究中國建築,也讓我很受啓發。”他同時也強調了這次展覽的社會文化價值,並帶來題爲《“聯通圖像,物件和建築:紫禁城中的學術旅行”》的開幕主題演講。

“通過這個展覽,我們希望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優秀深厚的美學文化底蘊,增強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識,並建立文化自信。”謝景教授透露,未來,該展覽還將前往保加利亞的索菲亞文化中心、西澳大學等地進行世界巡展,讓中國文物“活起來、走出去”。

“旋而生息:寧波藻井研究特展”將持續展出至2025年2月。策展人、寧諾美術館館長韓馨逸介紹,爲了提升觀衆們的體驗,展覽期間將不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活動,包括大師講座、VR工作坊、田野調查等,帶領觀衆深入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