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先用後轉”體系化 科技成果規模化

來源:科技日報

洪恆飛 科技日報記者 江耘

厚度僅在5至50納米,附在植介入醫療器械表面,使其獲得抗菌、潤滑、防污等功能,顯著降低患者的使用風險……由浙江大學紹興研究院醫用高分子材料和組合醫療器械研發團隊研製的超薄磷酸膽鹼抗凝塗層,如今可供企業“先試用,後付費”。

9月21日,2024紹興人才周啓幕。在當天舉行的2024“浙裡好成果”走進紹興暨環杭州灣創新聯盟成果轉化對接活動中,紹興市“先用後轉”科技成果池啓動,包含來自浙江大學紹興研究院、浙江理工大學嵊州創新研究院等10家科研院所的近百項科技成果。

2022年6月,環杭州灣創新聯盟成立,由紹興牽頭髮起,匯聚杭州、寧波、嘉興、紹興等地50餘家研究院。今年6月,紹興出臺《“越快轉”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行動方案》,提出進一步集聚環杭州灣科技成果,暢通成果轉移轉化通道,加快教科人“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

根據該行動方案,紹興會每年梳理環杭州灣科技成果,形成轉化目錄和清單。

此外,紹興在共建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試點實行職務科技成果限時轉化,對滿兩年且無正當理由未實施轉化的應用技術類科技成果,納入“先用後轉”實施清單,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轉化風險減量管理和風險補償機制。

浙江大學紹興研究院醫用高分子材料和組合醫療器械研發團隊負責人計劍教授說,通過對以往成果創新迭代,超薄磷酸膽鹼抗凝塗層好比在器械表面生成“紅細胞膜”,賦予器械生物相容性和親水性,防止蛋白質小分子在器械表面粘結,塗層製備技術兼顧高性能和低成本。

2021年開始,浙江針對省內山區縣和中小企業技術轉化能力有限、科技成果匹配度偏低等問題,在部分縣域試點探索“先用後轉”機制。此後,“先用後轉”機制逐漸體系化。

專家建議,“先用後轉”成果池的應用和未來擴容,需要確保成果評估工作的嚴謹性,比如進一步標明入池成果的技術成熟度、解決的是哪一類需求等情況,用市場、企業更易懂的語言去推廣,提升對接效率。

今年起,紹興將每年的9月25日(魯迅先生誕辰)所在周定爲紹興人才周。2024紹興人才周啓動儀式現場,紹興復旦研究院、浙江省高性能硅材料裝備重點實驗室等一批科創平臺揭牌或被授牌。

“重大科創平臺是集聚優質創新要素、產出重大科技成果的關鍵載體。”浙江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施冬材表示,近年來,紹興市佈局建設了浙江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級科創平臺,有力推動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

紹興市副市長魯霞光介紹,近年來,紹興大力實施“大院名校創新載體”強基提能造峰三年行動計劃,先後引進35家大院名校共建研究院,全面覆蓋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先進高分子材料、智能視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力以科技創新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截至目前,紹興全市研究院累計孵化企業近400家,簽訂轉化合同1942份、金額10億元,建成省級以上科創平臺57個,集羣發展、創新突破、人才集聚的發展態勢正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