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發現南宋古墓,800年文書手稿,盜墓賊七年沒賣出去

2005年4月,浙江一盜墓老手程某夥同四名同夥,盯上了武義縣龍王山的一處古墓,竟將墓裡稀世珍寶——17卷南宋文書盜走,開價80萬售賣,哪知文書紙張太新,買家都以爲是贗品,竟賣了6年也沒賣出去!

七年後,事發。爲保護這批文物,斥資2億搭建博物館新館。

這個被列爲國寶級的有機質文物就是徐謂禮文書,出土於龍王山的一座南宋古墓。這個墓以南宋的墓葬規格來說等級並不低,但可能看多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豪奢大墓,這個墓顯得略小一些。

徐謂禮文書

程某和幾個同夥當時盯上了這座南宋古墓。 這是一座密封完好的磚槨墓,夫妻合葬,妻子林氏也是出身於望族,去世時47歲。兩個棺木並排男左女右,另外一個棺木裡就是墓主人徐謂禮。

這個爲了匹配棺材大小的深坑並沒有留出太多的縫隙,棺木放入後,兩邊填充進去大量的三合土。

三合土防腐技術在朱熹的筆記中一直被推崇而至流行。縫隙填充夯實,想要把棺木拿出來需要九牛二虎之力。 棺木中,先是鋪上一層厚厚的木炭,隨後是大量的隨葬品的擺放,墓主人身穿多層葬服平躺放入棺木之中,兩邊在添放上隨葬的大量衣物,將棺槨內鋪得滿滿的。

隨後,便往裡灌入大量的水銀。後來專家在清理這座古墓時發現,當年水銀的灌注量有棺木空間的三分之二,這也是棺木能夠深埋地下又同時能防水的一個原因。然後蓋上石板頂,在放上墓誌,隆起一個橢圓形的封土堆。

網絡插圖

四個人夜裡嘁嘁喳喳的在古墓周圍一通挖,從墓主人的墓中翻出了一個銅製的筒子,用蜜蠟封着,打開裡面是嶄新的文書,字跡清晰度的彷彿墨跡還沒幹。

幾個人將墓中的毛筆、鎮紙以及17卷文書一同盜走。分贓之際,程某略懂一些文物知識,對其他同夥說17卷文書不能分開,合則富貴,分則一文不值,於是這些文書就統一歸他保管了。

其實現代的盜墓者並不都是文盲式的盜掘,他們所掌握的文物保護知識也不少。 由於文書的特殊材質以及驟然暴露在空氣之下,程某意識到這些文書很快就會因爲保管不當而迅速腐朽,也同時會影響出售價格。於是,爲了讓文書能夠減緩腐化,程某等人準備了不少的真空袋,將文書藏於其中,並放在家中避光保存,而對外出售的僅僅是拍好的照片。

這樣一來,既保證了有機物的存放,又能合理的在古玩市場交易。一旦買家有興趣,便會帶到程某家中進行查看。

然而,讓這些盜墓者沒料到的是,這些文書歷經八百年,不僅沒有任何腐朽的跡象,反而字跡和新的一般,這就讓很多文物販子以及文物愛好者心生疑惑,認定是僞造的贗品,不敢輕易下手。

網絡插圖

因此,這些東西在他手裡待了六七年都沒出手。後來這些東西被一位收藏者買走了,他帶回去後總覺得心裡不踏實,認定其是贗品後,找程某退貨。兩個人在錢貨交易上出現分歧,最終導致這17卷的文書不完整,有三卷流落他人之手。

2011年2月,文書的照片意外到了武義縣博物館董三軍的手裡。他拿着這張照片反覆驗證,認爲是真跡的可能性很大。因爲董三軍也有多年的書法功底,從字體上的氣息來看,唯有古人能書寫出,現代人仿寫不出。爲了證實自己的猜測,董三軍請來了宋史專家鄭嘉勵。

兩個人商議許久,認定這是南宋時期的真跡。原因有三:

1、敕黃也就是官員升遷履歷,這個東西只聽過,沒見過,別說贗品,真品也沒出土過。想要造假,很難。

2、印紙上的內容是記載的一位叫做徐謂禮的官員。這個人名不見經傳,從文物倒賣的目的性出發,沒必要做這麼一個無人識貨的贗品。

3、凡是贗品必有母本。這個文書上記載的是學術性的東西,屬於宋代官制,就是全國的史學家都湊一起也編不這麼全,何況是贗品呢?

徐謂禮墓

確認是真跡後,警察局和文物保護工作者兵分兩路,一個是立案秘密調查,一個去查閱徐謂禮的相關資料。

徐謂禮出生於公元1202年,宋寧宗年間,死於公元1254年,終年53歲,祖籍南宋婺州人。

因爲公元1127年南宋遷都臨安,臨近的婺州得以快速發展。專家認爲徐謂禮的墓很可能就在這附近。公安機關根據專家們給出的墓主信息,反覆縮小搜查範圍,在三個月後,盯上了盜墓者程某等人。

2011年12月28日,程某等人被抓捕歸案,根據這幾個人的供述,專家們迅速對龍王山的南宋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墓主人的家世顯赫,祖上都有些背景,徐謂禮也是出身望族徐氏,一生仕途順遂,但也沒做到什麼特別大的官。

男主的墓誌被弄的四分五裂,他在最後一次要升遷的時候病逝,結束了一生的仕途。他的墓中沒有隨葬金銀珠寶,也沒有設置符合身份的石虎之類的石像生,只放置了大量的文房用具,應該是希望去地下依然做官。

徐謂禮文書中詳細的記載了宋朝的官僚制度和政務運作,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爲了更好的保存這些文物,專家們特意申請建造了一處新館,購置了恆溫恆溼機,並且在展出一段時間後,將這些文書撤下進行休眠。

2012年7月5日,流失的三卷也被追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