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今年推出的「海外豆瓣」,身價七百萬美元,年輕人在上面分享了五億條書影音

最近有位好友心血來潮建了個微信羣聊,想邀請大家進去分享最近讀的書、看的電影和聽的音樂等等,結果兩天後,他自己按下了「解散羣聊」的按鈕。

我問他爲什麼,他說,羣裡面只有閒聊和複製粘貼的段子,沒有人在聊有趣的作品,而他並不需要更多用來「灌水」的羣聊。

「難道就沒有一個平臺讓人們單純分享在看什麼電影聽什麼歌的嗎?」他無奈地發問。

在大洋彼岸,還真有一個這樣的社交平臺。

什麼都能放的賽博書架

這個名爲「Shelf」的 App,確實如其名,是一個更全能的賽博「書架」:最近在讀什麼書,在看什麼電影或者電視劇,在聽什麼歌,在玩什麼遊戲,都能放在書架上展示。

安裝註冊後,Shelf 首先會邀請你接入自己的 Apple Music、Spotify、Netflix 和 Goodreads(外網閱讀)平臺賬號,以同步自己的內容消費進度。

這幾個平臺我只在用 Apple Music,鏈接後就能夠實時查看接入 Shelf 後聽的最多的藝人、歌曲、專輯以及曲風是什麼,每 3 小時更新一次。而 Apple Music 本身只有每個月一次的回顧。

雖然我不用 Netflix 和 Goodreads,我依然可以通過 Shelf 內部的搜索,手動把相關的作品放在「書架」上,不過就沒有比較詳細的風格、進度等等數據的實時更新,體驗還是有所打折。

同步和個人選擇的條目會以圖像、數據的方式,出現在自己主頁的「書架」上,用戶可以自定義要往書架裡放入什麼條目,以及書架的顏色。

Shelf 甚至還有一個「其他」的分區,可以讓用戶張貼自己喜歡的媒體類型,TikTok 或 YouTube 上的視頻,新聞網站的文章鏈接都支持。

不過也不是對所有的鏈接都支持,像是愛範兒官網的文章鏈接,或者微信公衆號,都無法粘貼或顯示亂碼。

相比較於國內功能比較類似的豆瓣,Shelf 目前的功能要少不少,更像一個帶有一定社交互動的「統計工具」。

你可以在上面關注特定的賬號,接收其新分享的內容動態,也能在全平臺上發起匿名提問,求推薦一部適合觀看的電影,自己編輯偏好和需求。

縱觀整個 App,能夠輸入文字的位置不超過五個,用戶不僅無法發私信,分享出來的作品也只能貼一個 Emoji 傳情,而不能用文字表意。

用戶也能通過相同的內容愛好,發掘陌生人的「書架」進行關注,並通過主頁上的第三方社交平臺鏈接,開展進一步對話。

是的,和一些嚴禁用戶提供其他平臺的社交媒體不同,Shelf 不僅不禁止,還提供了很多將週報、書架頁面分享到其他平臺的出口,也鼓勵用戶提供 Shelf 之外的聯繫方式。

對比豆瓣,其實很明顯能感受到這是兩個不同時代的產品。同樣是對多種媒體類型的追蹤,豆瓣則需要用戶手動標註,因爲其誕生的年代,我們的內容消費方式還是分散式的:煲劇用電視、聽歌看電影走下載,讀的基本都是實體書,平臺無法對這些行爲進行自動記錄。而流媒體時代,我們的內容消費習慣高度集成在手機、平板等終端上,App 後臺會事無鉅細地記錄個人的內容消費行爲,Shelf 這樣的平臺才能自動抓取相關數據,自動進行記錄。

當然,這款應用今年纔剛剛在應用商店中推出,很多功能不夠完善,就目前來說,個人認爲「社交」的部分其實可以更豐富一些。

▲ Shelf 的主頁

接下來,Shelf 還會支持影視流媒體 Hulu、Amazon Kindle 讀書,以及 Steam 平臺的同步。

現代人爆棚的分享欲

我們對內容消費的分享,正在逐步攻佔社交平臺。

現在的朋友圈,除了分享美照和心情隨筆之外,也總能見到不少類似音樂 App「正在播放」界面的截圖,或者電影票根和海報打卡照,甚至引發爭議的影院屏攝。

而一到年底,各種音樂 App 就會推出精美的「年度總結」,屆時朋友圈更是會一片被相關截圖刷屏的景象。

▲ 圖源:快科技

或許在大衆認知中,主要是國內的音樂平臺在社交上卷生卷死,但事實上,海外的流媒體應用已經不是我們印象中純粹的「音樂淨土」。

最出名的兩大流媒平臺 Spotify 和 Apple Music,其實都有賬號關注的功能,可以看看對方在聽什麼,特別是 Spotify,甚至能實時顯示關注的好友在聽哪首歌。

兩家也都標配年度報告之外,Apple Music 甚至捲到了「月度總結」。Spotify 則有「音樂膠囊」。

▲ 圖源:BGR

平時我們都反感平臺收集私人數據,而在音樂 App 上,這一切完全反轉,不怕你收集,就怕你不收集,有用戶甚至因爲早些年 Apple Music 沒有「年度總結」功能轉投 Spotify。

用戶不僅愛看自己的私人聆聽數據,也想讓別人看見。分析機構 Sprout Social 數據顯示,2022 年,在 Spotify 年度總結髮布後的三天,相關關鍵詞在 X 上被提及了四億次。

2020 年,一名叫 Michelle Liu 的大學生做了一個叫「Reciptify」的網站,能夠收集個人最近一週 Spotify 聆聽最多的歌曲,生成一個「收據」。

這個原本是想給學校社團使用的網站,上線 12 個小時之後就大爆到崩潰,導致 Liu 必須要升級服務器。

對比平臺官方的總結,Reciptify 靈活性更高,更加實時;對比 Last.fm、Obscurify 等實時抓取的第三方工具,Reciptify 更加美觀,適合在社交平臺上傳播。

所以在發現 Shelf 之後,我第一反應是「相見恨晚」,而不是「耳目一新」,因爲本質上,Shelf 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進行了整合,打造一個支持跨平臺和多個內容形式的「Receiptify」。

Shelf 開發商 Koodos Labs 創始人 Jad Esber 這番話,其實就是道出了 Shelf 一上線就受熱捧的其中一個天機:流行文化不是隻有音樂,我們消費着多種不同的內容。

雖然 Shelf 拒絕分享用戶數量,但他們表示目前用戶已經添加了 5 億個內容到「書架」上,「書架」數量以每個月 40% 的速度增長,並且用戶平均每週訪問 Shelf 五次,來看看自己和別人的架子上有什麼變化。

不僅用戶獲得了熱捧,Koodos Labs 已經從不少投資公司處募集了 700 萬美金,VSCO、Reddit、Pinterest 等高層都出任了企業顧問,並加入了英偉達的初創公司計劃。

當然,作爲一個新興平臺,Shelf 未來也會面臨着變現的壓力,至少目前爲止,這已經是這家初創公司走得最遠的產品。

在幾年前,社交網絡上流行一個「What’s In My Bag」(我的包裡有什麼)的趨勢。

在相關話題下,網友們拍照分享包包裡都帶着什麼東西,例如手機、iPod、Kindle、平板,看過比較有意思的是高中教科書、《聖經》、瑞士軍刀等等不常見的東西。

我就收藏了這麼一個百度貼吧帖子,開帖幾個月更新了三四百層樓。

別人包裡裝什麼,我們爲什麼想關注呢?又或者說,自己包裡裝什麼,我們爲什麼就這麼想秀一秀呢?

同理,聽歌、煲劇、讀書明明是自己個人的體驗,我們爲什麼這麼熱衷於展示給別人看?

西北大學研究社交網絡的教授 Brian Uzzi 對 Spotify 年終總結頗有研究,他認爲這種形式的分享滿足了人類的兩種有點矛盾的慾望:

這其實很好理解,對於一些不太知名的所謂「寶藏音樂人」,我們很喜歡在朋友圈分享,希望能遇到更多同好;而等到金子終於發光的那一刻,我們又擔心他們太火,在社交平臺上分享顯得像跟風。

對個人品味的展示,同樣也是一種結識新朋友、找到「組織」的方式。

這和平臺通過抓取用戶大數據,從而精準匹配用戶愛好類似,我們越詳細公開自己愛聽什麼音樂、看什麼電影或電視劇,我們的個性和個人形象就越能躍然於互聯網上,自然也更容易被「同類」識別。

Shelf 不是一個完全的熟人社交平臺。即使你沒有選擇將相關內容放在自己的架子上,系統也會根據你對某些歌曲、電影或書籍的偏愛,向你推薦一些陌生人的主頁,有點像一個另類版的 Tinder。

這反而使得 Shelf 這個明明不能進行太多互動的平臺,回到了社交媒體最純粹的功能:幫助人們結交新朋友,同時保持和老朋友的聯繫。

App Store 上有一個這樣的五星好評:

甚至不需要去了解對方看的是什麼電視劇,只要從他看的速度、頻率,也能大概清楚對方最近生活狀態。

不過,由於互聯網上流行的「鄙視鏈」,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把自己的內容消費習慣變成一種公開的景觀,不想因此落入某種刻板印象。

所以,不僅有人拒絕公開自己的內容消費習慣,《華爾街日報》甚至報道稱,有些人會在年度聽歌總結推出之前特定去循環播放某些歌曲、歌手,只爲了讓自己的總結更「好看」。

▲ Spotify 年度總結

這是平臺對人的異化嗎?是,但也不是,本質上說,這些不願意面對真實數據的人,或許也不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

不管是聽什麼歌,看什麼電影,讀什麼書,其實都是一個讓自己得到快樂的過程。

Shelf 只是想幫你記錄這些快樂,並提供一個與他人分享的平臺而已。

個人使用體驗:另類賽博日記

比起「書架」,其實 Shelf 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個自動記錄的「日記」。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這種感覺:有一段時間會沉迷循環某首歌或某張專輯,而幾個月或幾年後回聽,就彷彿又置身在那段時間。

這也不僅限於音樂。對我自己來說,美劇《亢奮》代表了一段居家的日子,而 Big Thief 的專輯《U.F.O.F》就代表了我考研最後階段的時光。

最久遠的相關印象是六年級暑假循環的那首《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每一次聽都好像回到了那個每天到社區圖書館吹空調的夏日。

而對於一些經歷,卻怎麼也想不起來當時在聽在看些什麼。

不僅專注於社交,也專注於私人體驗的 Shelf ,能夠調出時間軸,結合自動記錄的功能,看看當時自己在沉迷一些什麼。

▲ 圖源:TikTok@getashelf

幾個月後,我就能一首首點開這些歌曲,重溫一下今年夏天縈繞在我耳旁的 BGM。

生活不是在別處,而是在每一個記錄的「當下」,Shelf 就是用一種更特別的方式,替你收集好了一個個「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