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個大使館」巴黎巡演爆滿 反思臺灣處境獲好評
臺灣與瑞士共制舞臺劇「這不是個大使館」是全球首部直指臺灣外交處境的作品,14至17日於巴黎爆場巡演,口碑爆棚。觀衆告訴中央社,作品帶領反思臺灣困境,也讓人更支持臺灣得來不易的民主。
「這不是個大使館」於巴黎秋天藝術節巡演,透過舞臺空間建立虛構大使館,觀衆和演員共同建構一個彼此同意的虛幻場域,透過臺灣畫面與意象,用詼諧方式讓觀衆瞭解臺灣的歷史與外交現狀。
本劇由裡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編導、國家兩廳院和瑞士洛桑維蒂劇院(Théâtre Vidy-Lausanne)聯合制作,已在德、瑞、奧、西、捷、荷等國演出,廣受歐洲觀衆好評。
演員爲曾任外交人員的吳建國、臺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郭家佑,以及全球最大珍珠奶茶原料供應商千金、音樂家王思雅。3人背景和立場各異,反映臺灣現況。
16日晚間,700人的大型劇院全滿。據瞭解,「巴黎秋天藝術節」4場演出門票幾乎每場爆滿,相當受歡迎。
駐法代表郝培芝演出後向中央社表示,這部劇表達方式的穿透力很強,讓法國朋友進一步瞭解臺灣歷史和國際處境,能更支持臺灣。
她指出,觀戲的策展人、製作人也讚譽有加,「用另一種方式介紹臺灣,是幫臺灣打出更多外交空間的文化載體」,儘管具有政治性,「但充滿戲劇張力和舞臺元素,不會讓觀衆有壓迫感」。
演出大獲成功,演員多次出場謝幕,有許多人留下來與演員交流、合照。
在大學教書的馬旦(Martin)告訴記者,「劇場內本就可以反抗不公之事,這部劇非常有原創性,且今晚有700位觀衆一起欣賞,真的太棒了」。
馬旦說,「臺灣沒有大使館是件不公平的事,不應該反對,只是要當心可能對臺灣人民帶來的風險,因爲你們旁邊有一個很危險的強權」。
化名海洋(Océan)觀衆則覺得劇場是爭取權利和對話的最好空間,「我絕對支持民主,反獨裁和殖民主義」,也成功讓民衆注意到臺灣。
英法雙國籍的艾略特(Eliot)剛好是巴黎奧運志工,參與時被告知「中華臺北」旗幟原由,還被要求暫把個人立場放一邊。「我支持民主運動,完全無法同意這種事,尤其眼見香港自由不斷消失,應儘可能大力支持東亞民主」。
裡米尼劇團秉持一貫風格,演出中讓演員下臺與觀衆互動,並隨機點名幾位觀衆,作爲受邀出席「駐法大使館」開幕式的法國高層,包括外長巴霍(Jean-Noel Barrot)、被旅法藏人抗議協助中國抹除西藏認同的吉美博物館館長林茨(Yannick Lintz)等,嘲諷意味和效果十足,觀衆立刻心領神會。
艾略特則「被飾演」需要廣大中國市場的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LVMH)創辦人阿爾諾(BernardArnault)。
對於這個橋段,艾略特笑着告訴記者,「有這樣的觀衆參與、來回對話,我覺得很好玩,很有喜劇元素」。
臺法文化獎得主、德國譯者蔣永學(ThiloDiefenbach)也到場觀看。他用中文告訴記者,原以爲是嚴肅的政治內容,「沒想到使用的舞臺技術如此豐富,包括攝影、音樂,還這麼幽默」。
3位演員在彼此發言時手舉的I Disagree(我不同意)、No Comment(不予置評)標牌是他最喜歡的設計,同樣大獲觀衆好評。
「舉『我不同意』的動作很好笑也很文明,儘管立場不同,卻不會打斷或憤怒」,對他來說這也很代表臺灣。「對於想了解臺灣的人,這部劇會是很好的出發點」,蔣永學說。
觀衆奧黑莉(Aurélie)和薩維耶(Xavier)也非常喜歡「內部辯論」的巧思,「這是連結臺灣和歐洲的價值,是最珍貴,也是如今最受威脅的」。
薩維耶常到中國出差,同事也有臺灣人,感受到臺、中兩國的相似與不同,「我感覺臺灣人民正轉變,對於臺灣這個國家的意識逐漸出現,戲劇中也有呈現出來,很有趣」。
來自河南的中國觀衆在朋友邀請下前來,她表示支持臺灣民主,但還是希望能在不用接受中共管轄的情況下改善兩岸關係,有更多交流。
「沒想到臺灣戒嚴時間那麼長,當我意識到後,瞭解臺灣也是從這麼難的狀態下爭取發展到成爲亞洲民主第一,這一路抗爭真的很難得」,這也是劇中讓她最感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