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全球化已死」引震撼 知名專家提出1疑點:有問題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出席AZ廠移機典禮。(圖/中央社)

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上週在臺積電AZ廠的移機典禮上表示,「全球化幾乎已死,自由貿易幾乎已死」引起熱議,知名學者、書籍《晶片戰爭》作者米勒(Chris Miller)則認爲,此看法不完全正確,因爲全球化是一個趨勢,而不是單選題。

日經亞洲評論專訪米勒,暢談半導體產業的各項議題,其中米勒對於張忠謀的看法有不同想法,「說法不完全正確,全球化是一個廣泛的用詞,用來描述不同的趨勢,在過去的20、30年,大陸融入其他經濟體是正確的,但已經達到極限,其他大型經濟體開始擔心大陸風險。」

即使如此,米勒不認爲這代表全球化已經結束,「全球化正在發生變化,這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簡單是或否的單選題,如果拿能源來譬喻,有些國家擁有石油,但另一些國家則完全沒有,但你很難看到哪個主要國家沒有半導體產業,無論技術能力的高低。」

米勒補充說道,「在此狀況下,半導體的生產卻是相當集中的,臺灣每年生產三分之一以上的處理器晶片,全球高達9成的先進半導體都由臺積電生產,而艾司摩爾(ASMl)是先進製程設備的獨家廠商。」

米勒強調,「我想說的是,這種集中生產的狀況,讓半導體產業承受的政治因素會比石油產業更多。」米勒是晶片戰爭一書的作者,同時也是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國際歷史副教授,專研全球半導體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