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憲義:都是中國人 不應使用核武

前陸軍上校張憲義於1988年叛逃美國,導致臺灣核武計劃停止。(摘自BBC)

中科院核研所前副所長張憲義上校1984年被美國中情局(CIA)吸收爲線人,向美國泄露臺灣核武發展細節,導致計劃在美國施壓下被迫中止。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日刊出對他的專訪,張憲義說「我問心無愧」,當年的抉擇絕非背叛,因爲他認爲兩岸同屬中國人,使用任何致命武器都不合理。

發展核武 挑釁中國會導致戰爭

大陸於1964年試爆核彈成功後,令臺灣深感不安,於1966年啓動核子計劃,由隸屬於國防部的中科院進行核能相關研究。張憲義畢業於陸軍理工學院物理系,1969年赴美國田納西大學攻讀核子工程碩博士。儘管政府對外宣稱發展核能僅限於民用,張憲義受訪時說,赴美的臺灣學生都心知肚明,真正的任務是學習開發武器。

張憲義在1969或1970年接獲神秘來電,對方自稱有意投入核能產業,邀請張共進午餐。然而,張憲義並未察覺來電與中情局的關聯,直到多年後才明白其真實身分。1977年張憲義取得博士學位,返臺加入中科院第一所(核能研究所),負責開發核爆模擬程式。

開發核爆模擬程式 被CIA吸收

CNN指出,美國長年依賴核威懾,作爲對抗大陸核彈頭儲備的廣泛戰略之一。但在防核擴散政策下,美方強硬反對任何國家發展新核武。

1978年,大陸領導人鄧小平警告,若臺灣發展核武,大陸將以武力迴應。兩岸核戰風險驟升,張憲義備感壓力。他深信陸方「非常認真」,而他不願與大陸發生任何衝突。

他坦言兩岸之間確實存在政治紛爭,但是「我認爲我們都是中國人,使用任何致命化學武器或核武都不合理」。

1980年,中情局在張憲義二度赴美期間與他接洽。他先協助中情局完成數起臨時任務,至1984年正式成爲線人。在往後4年,張憲義每隔數月和化名「馬克」的中情局人員在臺北周遭的藏身處碰面,甚至包含一鄰近士林夜市的公寓。他提供核武計劃的近期進度予馬克,並以照片記錄敏感文件。張憲義表示2人的談話相當專業,馬克還說會盡全力保護他與家人。

1986年,俄羅斯發生車諾比核災,數十萬人遭受輻射污染,這項意外再度強化張憲義的信念,「必須停止臺灣核武計劃」。張氏夫婦與子女1988年1月在中情局安排下秘密離臺、前往美國。美國政府利用蔣經國總統去世後的變局,施壓李登輝總統終止核計劃。數月後,美方派員拆除臺灣的鈽分離廠,並移除重水及使用後燃料,確保臺灣無法繼續推動核武研發。

問心無愧 對臺灣人民有好處

核擴散問題專家歐布萊特(David Albright)表示,張憲義是美方終結臺灣核子計劃的最關鍵線人。張憲義的行動在臺灣引發極大爭議。批評人士指責他單方面決定放棄核武,削弱臺灣阻止陸方入侵的能力。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則認爲,臺灣現有的精確武器足以取代戰術核武,核武計劃終止並未對臺灣防禦造成根本性影響。

另有一說,臺灣的「矽盾」或許比核武更具威懾力。臺灣已成爲全球半導體產業不可或缺的一環,先進晶片技術儼然形成非傳統戰略防禦。歐布萊特也認爲,核武計劃成功無益於臺灣,臺灣擁有核武可能會增加大陸發動攻擊的風險,美方也可能降低安全承諾或限制軍事援助。

現已81歲的張憲義居住在愛達荷州,兼職從事核安顧問。他堅信,40年前做出正確選擇。張憲義說,「我認爲提供資訊給中情局,對臺灣人民有好處。我問心無愧。至少,我們沒有以這種方式挑釁中國,導致戰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