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關鍵在於培育“造血”功能
文/張偉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黨委委員、院長助理,《清華金融評論》執行主編
小微企業作爲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造就業機會的主要力量,是促進科技創新的生力軍。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小微企業發展,多措並舉不斷優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供給,旨在以高質量的普惠金融服務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但由於信用風險高、貸款成本高、信息不對稱等普遍問題,小微企業始終面臨融資難題。
2024年8月,“中國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4)”徵集活動正式啓動,並單設“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業”類別,旨在發掘一批加大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切實降低企業成本,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的優秀典型案例。
在所徵集到的507份案例材料中,有133家單位提交了140份“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案例”,最終有19份案例從中脫穎而出。其中,銀行類型案例數量最多,共有13例,且來自北京市和廣東省的案例佔多數;財務公司類型案例4例,分別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北省、江西省;融資擔保、小額貸款類型案例各1例,分別來自廣東省與浙江省。
例如,烏魯木齊銀行“雪蓮·流量貸”基於小微企業、小微企業主的收單支付結算流水、賬戶交易或銀聯交易情況,利用信息技術和風控模型對借款人基本情況、經營和收入、現金流等進行全面的風險分析和評估,並根據分析和評定結果,向借款人發放的用於生產經營的流動資金貸款。
再如,江鈴汽車集團財務有限公司積極運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手段,不斷整合主機廠信息及經銷商信息,實現“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配合江鈴集團各主機廠推出“逐車貸”貸款模式,有效解決了下游經銷商的融資難題,促進了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百尺竿頭仍需更進一步,爲促進小微企業健康發展,充分發揮普惠金融重要作用,未來相關的制度支持需同減稅降費、營商環境等產業政策協調配合,共同打好政策“組合拳”。更爲關鍵的是,要從根本上提升“造血”功能,促進小微企業長久穩健發展。
支持小微企業健康發展,“輸血”需要打好“組合拳”
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的天職,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是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我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關鍵舉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要求,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做好“五篇大文章”,其中普惠金融位列其中。
近年來,我國通過大力推動普惠金融對小微企業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2023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普惠金融助力小微企業發展作出明確部署,要求經營主體融資要更加便利,小微企業等主體融資可得性要持續提高。此後,金融機構通過完善金融產品、提升金融服務,顯著提高小微企業的財務韌性、融資條件,不斷增強小微企業應對風險能力。截至2024年10月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2.45萬億元,同比增長14.98%,較各項貸款增速高7.47個百分點。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信用貸款餘額同比增長30.56%,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但也要看到,長期以來,小微企業融資一直面臨“三無”的窘境,即無報表、無信息、無抵押,同時存在“三高”特點,即高成本、高價格和高風險,這是長期以來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融資的重點和難點。與此同時,小微企業千人千面,各家企業需求不一,難以形成標準化服務範式,服務邊際成本相對較高。總體來看,要服務好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題,金融“輸血”只是助力手段之一,還需要做好知識產權質押、減稅降費等產業政策共同激發企業創新潛力與發展動能,相互協同打好政策“組合拳”。通過全產業鏈條的政策激勵帶來信心提振,才能爲小微企業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全面增強小微企業發展信心。
培育“造血”能力,促進小微企業可持續發展
金融助力是保障,經營健康纔是基礎。“輸血”很重要,但“造血”同樣甚至更爲關鍵。從企業可持續發展角度看,依託政策支持和金融助力是“外部幫助”,小微企業只有進入“造血”正向循環,盈利水平、財務狀況、資金儲備才能形成良性發展。因此,如何提高“造血”功能和自生能力纔是小微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大課題。筆者認爲,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首先離不開宏觀環境的改善和支持,其次在經營發展過程中應恪守公平原則、遵循市場規律,在此基礎上,更應注重自身經營實力的增進和強化。
第一,提振宏觀經濟,優化營商環境,爲小微企業發展創造優質土壤。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爲2025年我國宏觀經濟發展9項重點任務之一。擴大內需既是應對外部衝擊、穩定經濟運行的有效途徑,更是增強經濟發展主動性的長久之策,可以爲小微企業發展創造優質的土壤。近兩年國務院連續出臺《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關於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見》等多項政策,完善了優化營商環境的頂層設計。未來需要進一步提振宏觀經濟、優化營商環境,通過進一步轉變職能,營造主動服務的發展環境;通過進一步簡政放權,營造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通過進一步擴大內需,營造持續向好的發展環境。
第二,恪守公平原則,遵循市場規律,爲小微企業創新建立良好秩序。高層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強調要“有效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障礙,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企業的發展需要遵循市場和經濟的運行規律,小微企業發展也應恪守公平原則、遵循市場規律。恪守公平原則要求各類企業在制度上應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即小微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應享有與大企業同等的權利和機會,國家應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對小微企業加強引導、完善服務、依法規範、保障權益。遵守市場規則要求小微企業金融供給不能違背市場運行規律,小微企業融資還應堅持屬於商業行爲範疇,不屬於“公益”行爲或“扶貧”行爲。金融機構信貸行爲的基本規律爲高風險伴隨高利率,小微企業客觀上存在風險較高、信息不透明、抵押不健全等問題,不應一味迎合小微企業發展,過度降低信貸標準,導致爲金融機構帶來大量不良風險,產業鏈條失去平衡及可持續性。
第三,培育“造血”功能,增進經營實力,爲小微企業成長夯實內生動力。在當前經濟增長預期放緩的大背景下,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創新能力,塑造企業“造血”功能纔是發展的長遠之計。小微企業應加強自身經營實力,培育自身“造血”功能。一方面,在金融支持上,金融機構不應僅僅是“輸血”,而是利用線上線下的資源稟賦,爲小微企業建立提升經營能力的平臺,在政策幫扶上應該更好把握和利用產業集羣式發展、鏈式發展客觀規律,推動建立產業聯盟和資源、人才共享機制,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加強供需對接,爲小微企業開拓更大市場和創造更多商機。另一方面,從企業自身看,小微企業培育“造血”功能除需要資本外,還需要資源、經驗、知識等軟性力量,未來小微企業應重點提升技術、人才、管理等核心要素,促進技術突破和產品創新,才能更好實現就業機會創造、驅動創新發展和經濟增長貢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