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健保費必反彈!學者籲改變結構 「2族羣」應多付錢

臺灣醫療支出GDP佔率低於OECD國家,醫界呼籲提高佔比。聯合報系資料照

臺灣醫療支出GDP佔率低於OECD國家,醫界呼籲提高佔比。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表示,調整健保費率是政治問題,臺灣平均五、另年調整一次費率,即是因應總統大選頻率的結果;過去幾年國內產業表現佳,政府財政盈餘3千5百餘億,但還要救勞保、健保、臺電等,還要再撥款救健保,才政治上有其困難。

立法委員王正旭辦公室與臺灣健康經濟學會今舉辦「有效健康投資 落實健康臺灣目標」公聽會 。連賢明點出,健保財源在結構上必須調整,臺灣醫療保健支出成長率雖高於GDP成長率,GDP成長率又遠大於薪資成長率,而健保收入主要來自受薪階級,此財務結構讓青壯年受薪階級面臨極大壓力,每調整1%醫療投資,受薪階級薪資要交出2%。

連賢明表示,若健保費率結構不調整,每次調升費率均會衝擊民意,青壯族羣認爲沒有享受好處,卻要增加支出,即使政府對民衆說明,20年後即可使用資源,「但多數選民沒有耐心」,提升醫療保健支出,對民衆健康有利,但必須考量實務上如何執行。

此外,臺灣進入高齡化社會,長者醫療利用率提高,也擁有較多資本,靠的卻是受薪階級繳交的健保費。連賢明表示,這會導致高齡者不斷要求政府增加醫療投資,青壯族羣則很抗拒增加健保支出,擔心支出要調升,這導致調整費率遭遇民意衝擊,最終各界提出要政府提高健保支出,以公務預算取代部分項目等,「似乎政府出錢大家就沒意見。」

「政府預算其實不如想像中有餘裕。」連賢明表示,以目前中央政府預算規模,除非再多出一個臺積電,否則難以大幅增加衛生福利支出,遑論增加醫療保健支出GDP佔率,建議政府應翻轉健保費率結構,讓收入較高者付出較多費用,提升長者健保費負擔比率,才能讓醫療保健支出成長趨勢與GDP接近,解決目前健保的財務困境。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表示,過去幾年國內產業表現佳,政府財政盈餘3千5百餘億,但還要救勞保、健保、臺電等,還要再撥款救健保,才政治上有其困難。記者林琮恩/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