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海聲中,泉州再迎萬國商

福建泉州港石湖作業區。

古代泉州港最重要的燈塔“六勝塔”。

去福建省泉州市林鑾渡,一定要選擇退潮時。  這座始建於唐朝、擴建於宋元時期的渡口,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標誌。  漲潮時抵達林鑾渡,迎接你的是被海水淹沒、只剩下頂端的礁石,勉強能站兩個人;退潮時來,則能看到礁石上有多處拴纜孔,甚至還能看到古代挑夫們踩出的腳印。  750年前,意大利商人雅各抵達泉州港,見到的是船工們日夜勞作、裝貨卸貨的場面。他寫下“就在我們抵達的那天,江面上至少有15000艘船,有的來自阿拉伯,有的來自印度……還有的來自北方遙遠的國家”。  泉州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曾經萬國通商,鮮花着錦,但也曾在歷史長河中褪色、沉寂。如今,因爲“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重新煥發生機……

伊朗人在這裡售賣自家石材

在泉州南安市水頭鎮做石材生意的外國人,很多家裡都有礦,伊朗人阿里也不例外。  從上世紀90年代起步,經過20多年發展,特別是近年來石材機械技術邁上新臺階,水頭鎮已成爲世界石材的集散、交易中心,享有“世界石材看中國,中國石材看水頭”的美名。  2016年,阿里來到廈門學習漢語,目的是想和中國人做生意。他的老家在伊朗設拉子,父親從2003年開始從事石材生意。那時候,高端石材的加工、製作和交易市場主要在意大利、土耳其等地,但隨着南安市的異軍突起,石材商人們意識到了中國力量。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南安開設公司。  學習了一年漢語後,阿里也來了。如今,他的公司已擁有兩層樓的店面。  “我們不僅出售自有礦山的石材,還會代理一些其他礦山的石材。”阿里說,每年他大約出口2萬-3萬噸荒料,“每天的事情都很多,因爲有4個半小時時差,我每天上午8點開始處理中國這邊的生意,下午對接伊朗的事務,一週七天連軸轉,休息的時間比較少。”  作爲外國人,阿里經常被一道問題“難倒”:究竟是伊朗好還是中國好?“伊朗是我的故鄉,我怎麼能說他鄉比故鄉還好。但如果中國不好,我怎麼可能心甘情願地留在這裡發展?”他說。

石獅男裝遠銷中東甚至烏拉圭

“現在生意不好做。”距離阿里的公司不到30公里的石獅市石獅服裝城北D區,是泉州另一個外商聚集點。下午3點,服裝城逐漸熱鬧起來,紅姐一邊笑着感嘆,一邊拿過計算器給一名也門客戶打出價格:“79塊,不能再少了。”  紅姐是石獅服裝城的一名批發商,2005年開始做男裝批發生意。她所說的“生意不好做”,主要是因爲石獅男裝名氣逐漸增大,來這裡從事服裝批發生意的人越來越多,競爭變得更加激烈。“比起2010年我們剛從老市場搬過來時,現在這裡的商家起碼多了五分之二。”她說。  紅姐店裡的客戶來自世界各地,其中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商人最多,包括也門、伊拉克、約旦,最遠的甚至來自烏拉圭和秘魯。  巴勒斯坦人齊也德在服裝城很活躍,在中國生活和工作了近10年後,他乾脆把家都搬到了石獅,“中國特別棒,我的孩子出生在這裡,他們甚至都還沒回過我的老家。”  在石獅從事簽證代辦的許先生,協助了很多國家的客商辦理來中國的簽證。據他估算,今年大約會有5萬名外國客商來泉州。

外貿航線助力“泉州造”出海

“你們一定要去石湖碼頭,以前,我們的祖先就是從石湖碼頭登陸的。”來自埃及的亨利是泉州的名人,不僅自己經營着規模不小的進出口貿易公司,還是石獅外商協會副會長。他2015年從埃及來到泉州,見證了石獅的發展和變化。  “在我的印象裡,剛到泉州時,石湖碼頭主要是中國國內貿易的港口,我去問過有沒有外貿船隻,答案是很少很少。”亨利說。  如今,泉州市累計已開通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外貿航線18條。泉州太平洋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傅毅強說:“當前,石湖港外貿集裝箱航線已覆蓋遠東、日本、菲律賓、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阿聯酋等國家的主要港口,並且通過2023年新開通的新加坡、巴生等國際大港航線,使從泉州出口的外貿貨物能輻射全球。”  今年2月,石湖港區5號和6號兩個10萬噸級新泊位正式投產,智能理貨、無人閘口等智能化改造持續推進,港口效率持續提升。8月16日,泉州太平洋碼頭石湖港單日集裝箱作業量完成7025標準箱,創石湖港區今年以來新高。

磁竈窯陶瓷再次“漂洋過海”

8月25日,“中國白——德化白瓷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多件藏品衝上熱搜。如紙張一般晶瑩、纖薄的“衣料”,正是來自泉州的德化瓷。  一千年前,泉州出口的商品中,瓷器、絲綢和茶葉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製造”。泉州的22個世遺點中,不僅有德化窯址,還有磁竈窯址。  如今,磁竈窯陶瓷借“一帶一路”的春風,再次出海。  菲律賓環球建材城總經理林東晟最近就忙着和晉江磁竈商會對接展品進入菲律賓的事宜。“第一批將有50個貨櫃的磁竈窯產品運到建材城,通過菲律賓,未來磁竈窯的產品還會走向東南亞其他國家,甚至是中東地區。”林東晟說。  宋元時期,隨着磁竈窯和德化窯出海的還有茶葉。  幾百年前,宋朝詩人李邴曾寫下“漲海聲中萬國商”的詩句,“萬國商”們將茶葉帶回故鄉,並加入了當地的特產,演變出各式各樣的喝法;如今,客商們回到泉州,每個人都準備了工夫茶茶具,沖泡的手法如同本地人一樣嫺熟。  不過,阿里的茶葉中會放入幾根伊朗藏紅花,齊也德則會加入薄荷,那就是他們思鄉的味道。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譚羽清 陳光旭 福建泉州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