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鈸院士:清華大學AI研究院要孵化人工智能界的BAT
本文系本站智能工作室(公衆號smartman 163)出品。聚焦AI,讀懂下一個大時代!
【本站智能訊6月29日消息】2018 CCF-GAIR 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峰會今日在深圳舉行。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張鈸發表了演講,對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階段做了詳細的梳理,並認爲人類現在離真正的人工智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會後,張鈸院士接受了本站智能等媒體的採訪,談到了剛剛成立的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目標與人才培養。
目前的AI應用被限定在五個條件中
張鈸院士認爲,過去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取得很多進展,也有很多標誌性事件,但是過去這些成績,除了靠大數據、算法、算力等三個因素,還必須建立在合適的應用場景下,滿足確定信息、完整信息、穩定性、單任務、有限域這五個條件。
“現在的人工智能只是沒有理解的人工智能”張鈸院士說到,我們現在所做的問答系統談不上智能,只是關鍵字搜索。“只有IBM沃森等具備一些非常弱的推理能力。”比如,媒體曾報道一位中國記者問了機器人索菲婭四個問題,結果它只答對了一道。再比如,機器現在可以回答美國總統是特朗普,但是無法回答“特朗普是一個人嗎”這種問題。
所以說,目前AI只能取代有確定性答案、重複性的機械類工作。
強AI只是概念,有理解的人工智能纔是目標
張鈸院士認爲,強人工智能現在只是概念,並沒有具體的路徑。“但是有理解的人工智能是可以做出來的,只是這條路很漫長。”張鈸院士帶領的團隊也在朝着這個方向努力。
想要達到有理解的人工智能,首先要建立常識庫,讓機器具備常識推理能力。但是想要告訴機器什麼叫做“吃飯”、什麼叫“失眠”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張鈸院士介紹說,美國從1984年就已經開始做這類公司,但現在還沒有做好。
既然感性的東西無法用知識表示,無法用符號模型,只能用神經網絡、準符號模型進行大量訓練。“後來從淺層神經網絡發展到多層神經網絡,深度學習起來以後,專業門檻也開始降低。”張鈸說到。
但是,這樣的深度學習系統只是一個機械分類器,不是一個感知器,儘管經過大量數據訓練可以把各種動物分的很清楚,但是並沒有認識這些動物。也就是說,機器只有感覺,沒有知覺。僅僅依靠數據驅動的深度學習,很難到達真正的智能。
這就帶來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通常說人大錯不犯,小錯不斷;但是這時候的機器是小錯不犯,大錯不斷。張鈸院士舉了自動駕駛的例子,目前自動駕駛汽車在簡單路況上勉強可以用,但絕對無法突破複雜路況,“因爲每個人都會有意無意破壞交通規則,令數據驅動方法失效。自動駕駛汽車無法窮盡所有的路況。”
張鈸院士透露自己的團隊如果做有理解的人工智能,即把符號變成向量,投射到語義空間,“如果能把語義、語音空間投射到同一空間,就可以做到有理解的人工智能,但是目前投射時候語義會丟失,我們正在攻克這個難題。”
張鈸院士最後說到,目前人工智能需要解決的最難的問題是圖靈測試,也就是開放領域問答。很多公司都聲稱其機器人通過了圖靈測試,其實並沒有。“人工智能永遠在路上,這纔是人工智能的魅力。而且,只要這些問題解決了,人類社會將發生本質改變。”
清華大學AI研究院要吸引全球人才,孵化人工智能界的BAT
在會後的媒體採訪中,張鈸院士還回答了關於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一系列問題。
昨日,清華大學宣佈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由張鈸院士擔任院長。人工智能研究院將依託清華大學優勢學科,以未來人工智能的原創性基礎理論爲發力點,力求在探究智能本質的基礎上,產生人工能基礎理論和關健技術上的顛覆性創新成果,着力打造具有清華特色影響力的基礎性、源頭性的新高地。
在如何建設清華AI研究院的問題上,張鈸院士特別提到了人才,他說,想要建立國際一流的研究院,就必須吸引全世界的人才,清華大學AI研究院未來至少20-30%的人才是外國人。所以,清華大學AI研究院要着力建設一個寬鬆的研究環境,首先能留住人才,其次能吸引國外優秀人才,尤其是領軍人才。
關於未來的目標,張鈸院士說,作爲研究型機構,清華大學AI研究院的本分是要搞好學術研究,“但是AI又與應用結合相當緊密,因此AI研究院不僅僅是開開會,我們的研究一定要產生出算法,研究院要孵化出AI新產業,甚至成爲人工智能界的BAT。”(小羿)
關注本站智能公衆號(smartman163),爲你解讀AI領域大公司大事件,新觀點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