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平:進口商品應支付碳成本
前三大水泥與熟料進口國佔臺灣水泥總進口量比率臺泥董事長張安平支持碳有價,籲政府推動臺版CBAM。圖/本報資料照片
環境部今(15)日將召開碳費費率審議會,並預定在3月底公告碳費基準,國內年碳排量逾2.5萬噸的企業於2025年開始繳碳費。臺泥董事長張安平14日指出,支持碳有價,並要求進口商品開始申報碳排放量,藉此健全產業公平競爭環境。並呼籲環境部應該同步具體公告臺灣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推動時程表。
水泥工業同業公會統計,進口水泥佔臺灣水泥消耗量逐年上升,佔比自2013年的11.26%成長到2023年的24.83%。而臺灣前三大水泥加熟料進口國家爲越南(50.9%)、印尼(25.69%)、泰國(11.62%),世界銀行資料顯示,這些國家水泥業無須在國內支付碳稅(費)。
張安平指出,碳議題沒有疆界也無法鎖國,臺灣如果只實施碳費卻沒有配套的CBAM碳邊境機制,將會造成高碳排商品傾銷臺灣,衍生國家之間的「碳泄漏」,結果實施碳費後的臺灣產業價值鏈碳排不減反增。
臺泥初估,光是水泥產業,如果收取碳費後,放任國外高碳排水泥與熟料,完全無須支付任何碳成本進入市場完全取代本土產品,每年臺灣將增加約一個直轄市的碳排量。
張安平表示,從東南亞國家進口的水泥熟料,其碳足跡較臺泥的低碳水泥,差了10%~20%,「碳是跑不掉的,現在政府對進口水泥無須申報碳排並繳納代金,對於本土業者是相當不公平,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
對於國外進口商品,財政部會徵收貨物稅及營業稅,張安平指出,「爲什麼這些費用可以收,但政府對氣候變遷因應法裡面明訂對進口商品收取的代金就不能收?」
他表示,一個產業死掉是回不來的,「如果我們都不積極面對,就會等着被其他國家修理,我們會大大失去競爭力。」
臺泥表示,歐洲議會提出的CBAM衝擊評估報告,未採取碳定價配套措施會產生5%~25%的碳泄漏;環境部前身環保署於2020年委託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研究報告中也示警,政府要預防徵收碳費後產生碳泄漏,需有相關配套。但至今環境部仍未根據氣候變遷法第31條制訂臺灣CBAM子法,讓進口商品必須申報碳排並繳納代金。
臺泥認爲,政府不應爲了減緩碳費可能對國內物價產生的衝擊,而放任國外高碳排商品進口臺灣,結果實施碳費的臺灣產業價值鏈碳排增加。在以全球爲尺度的今天,國家間的碳移動都會有跡可循,既不利於臺灣邁向淨零,更將使臺灣淪爲全球碳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