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創作力 攝影集說故事

範毅舜在30年後推出的新版《老家人》也反映了人與環境的變化。(時報出版提供)

臺灣如何閱讀攝影?時報出版副總編輯林正文不諱言:「賣得最好的攝影書只有寫真集!」然而近年一些帶着故事與議題的攝影文集,雖看似小衆,卻也成功走向國際或引動話題。

1991年攝影家範毅舜陪同母親返鄉探親而出版的攝影文集《老家人》,除了同名攝影展在當時的「誠品藝文空間」展開,作品更到了美國華府參議院及德國徠卡藝廊展出。2023年範毅舜再度拿起相機回到母親的故鄉,《老家人》中的長者雖已離世多年,但原書中的嬰兒、孩童卻長成青壯年,結合了新拍照片及昔日影像的新版《老家人》,林正文指出:「可以看出創作者的企圖心,文字和圖像都紮實有力,既有因家庭而熟悉的兩岸斷裂的過程,也有機會連結當代說故事。」

林正文指出,攝影文集在今日的臺灣書市不再只是以美學爲唯一指標,「議題」是被看見與否的關鍵,以《老家人》而言,攝影家範毅舜自己在編輯上琢磨許久,在兩岸形勢中創作意圖也不斷調整,然而30多年除了意識型態,當年所拍攝人物的生活環境也有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範毅舜拍攝過的小童,照片被徠卡公司選爲發行全球月曆裡的一幅,也成爲重啓的《老家人》契機,如今的徠卡小童已是兩個孩子的爹,在村裡經營早餐店生意,生命的生生不息,個人在龐大羣體中面對世間變化,成了動人的故事。

資深攝影記者李阿明的《這裡沒有神》和系列作《這裡沒有夢》以外籍漁工爲主題,在遠洋漁船上,底層漁工如何在狹小的船艙裡生活,漁工們要接廁所小便斗的水洗澡,甚至若往生了也只能在冷凍艙裡伴着魚屍返航。

《這裡沒有神》是第一本講述遠洋漁工的圖文紀實,《這裡沒有夢》則加入兒子李靖農共筆,除了繼續佇港紀實,也互嗆互嘲既往人生。林正文指出,這樣的攝影集既有個人主觀,也有應被社會看見的議題與紀錄而受到讀者關注。

近年心靈療愈類書大行其道,攝影書也同樣在療愈系受到矚目,從事攝影工作多年的何曰昌,因自己受憂鬱症所苦,透過攝影、園藝、戲劇及治療逐漸走出藍色籠罩,其攝影集《心象有光》讓許多曾有同樣經歷的讀者對其影像特別能共情,林正文指出,以影像呈現的心靈雞湯非常少,雖然其中文字短如詩,但卻能透過影像勾勒出憂鬱症視角與情緒。

「攝影者常說,作品能集結成書,呈現的不只是作品,而是想說更有意義的事。」林正文指出,由單純的影像到攝影集、影像書,說得更多的其實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