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威局:中國經濟總量超美國39%,魔鬼在於評價指標

這期我們討論一下如何看待現在中美經濟總量對比的問題。

目前普遍認爲中國GDP依然落後於美國,並且差距還在加大。國際上也有人認爲用GDP來衡量經濟總量並不合適,所以提出了另一個有一定影響力的指標叫“購買力平價GDP”,購買力平價也叫PPP。另外還有人提出綠色GDP的概念,可是這僅僅是一個概念,並沒有形成普遍可接受的測量方法體系。

PPP的測量方法並沒有改變GDP的本質,只是考慮到物價和匯率因素後對傳統GDP數據的修正。爲了讓大家真正理解GDP,我們先討論三個不同的經濟學概念以及相互關係。這三個概念分別是:

產品的數量

總價值

增加值

爲了便於理解,我們用一個儘可能簡單的案例來舉例:

生產了一輛汽車,數量是1,最終賣到用戶那裡是用貨幣衡量的10萬元人民幣,這是它的貨幣總價值。因爲生產中有一些生產用的設備、原材料、運輸服務、電力等,它們是從外面購買的,形成生產的各項成本,假設總共是6萬元,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增加值就是4萬元。

這就形成了三個數值:

1輛汽車

總價值10萬

增加值是4萬元

我們現在計算的GDP,只計算這4萬元。

總價值是以貨幣體現的數量,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在於:產品數量只能在相同產品間累加,例如100輛10萬元的汽車和30輛相同的汽車,它們可以準確地簡單累加成130輛汽車。

100輛汽車和1萬噸小麥就沒法直接加在一起。甚至100輛10萬元的車,和200輛30萬元的車直接加在一起算300輛,這個不能完全精確體現生產總量。

貨幣計算的總價值可以將不同產品的數量概念累加起來。例如100輛10萬元的汽車加上200輛30萬元的汽車,甚至可以再加上1萬噸每噸4千元的小麥,總價值就可以比較準確地計算出是1.1億人民幣。如果只算數量,就只能分別列出三個不同產品的數量才能準確理解。

有了這三個不同指標,就可以有效理解中美兩國的經濟總量是怎麼回事了。

美國的經濟非常依賴於消費,可能很多中國人比較難以理解這一點。我們很容易理解勞動和生產創造出財富,但美國人怎麼會只要花錢消費就創造財富和GDP呢?

事情是這樣的。我們假設中國工廠生產1個玩具,賣給美國6美元,生產過程增加值2美元,我們創造的總價值是6美元,增加值或者說GDP就是2美元。美國商人買去後以16美元價格銷售了,它沒有生產,但創造的增加值或者GDP卻是10美元,是中國的5倍。所以,美國只要鼓勵消費,不用生產,它創造的GDP就比我們還多。

我們可能很不理解,明明是我們生產的產品,爲什麼我們創造的GDP還比美國少?

這裡面就涉及到很多問題了:

首先,美國人這麼能創造GDP,前提就是他們可以不用生產卻能源源不斷地獲得購買產品的國際貨幣,否則以上過程不可能長期持續。所以,也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能力主要靠消費來創造GDP。這是圍繞美元霸權和以此爲依靠定期薅羊毛而獲得的能力。如果喪失這種能力,馬上就沒錢進口,GDP就會瞬間歸零了。

第二,中國雖然獲得的GDP不多,可具有生產能力而具備的優勢是什麼?是可以依賴這個能力本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產品,獲得對應的增加值,從而源源不斷地創造GDP。

第三,很多人往往批評中國基建投資效益不高。例如高鐵不賺錢,也就是高鐵項目創造的增加值和GDP不高。可是,我們自己購買自己產品進行的投資和消費,也就是形成現在所謂的內循環過程,是有兩個經濟評價數據的,一個是因投資而沉澱下來的財富,例如高鐵、高速公路、城市與農業基礎設施等,因消費最終也能享受到相應的財富。另一個是在其整個經濟過程中創造的增加值,也就是GDP。

理論上說,可以有這樣一種最極端情況:也就是增加值接近於零,但卻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例如,所有材料只收成本費,所有人義務勞動去建設一個水電站。這個水電站建設投入使用以後,無疑是一筆巨大的社會財富。但在這個過程中創造的增加值卻爲零,也就是GDP爲零。

當然,從理論上說也可以有另一個極端情況,就是能沉澱下來的物質財富近乎於零,但創造的GDP卻非常巨大。例如,進口一個咖啡杯用了10美元,卻用2萬美元銷售出去,在這個過程中創造了一萬九千九百九拾美元的GDP。然後這個咖啡杯第一次使用中就摔碎了,什麼也沒留下。雖然什麼物質財富都沒了,但上面那個價值的GDP還是產生了。

要評價經濟總量,如果純粹只用GDP,也就是增加值來進行測量會存在的根本問題是什麼?就是會讓人們失去對生產能力的評價。

評價經濟總量有效的測量指標,應當綜合地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是生產能力;另一個是增加值。僅僅從其中任何一個來測量都是片面的。

擁有核心生產能力有一個長期來看的潛在好處,就是隻要提升了生產效率、也就是降低成本,或者提升了價格話語權、也就是可以提升價格,還有就是提升產量,那麼創造的增加值總量,也就是GDP都可以提升。

這個從單一企業來說也可以看出來,就是很多互聯網企業在一開始完全不賺錢,甚至賠本銷售佔領市場,一旦壟斷市場以後,只要有能力提升價格,瞬間就可以賺取非常豐厚的利潤。也就是最初的GDP長期爲零,甚至爲負,但在獲得市場地位以後,只要簡單地提升價格,就可以讓它的GDP瞬間狂漲。

爲什麼過去很多國家難以做到這一點?

就是在自己想提價的時候,霸權國家就控制將產業轉移走,讓你失去生產能力。這就是過去一再發生的事情。

或者,以市場經濟爲藉口,讓你的企業被鎖定在完全地只能自由競爭壓價的狀態,價格就是永遠也提不上來。但他們卻通過壟斷很多關鍵資源而獲得很大的增加值。現在能想明白西方經濟學對發展中國家拼命宣傳自由市場經濟的根本原因何在了吧?

對於一切經濟學理論,你先要去問問這個理論導致的實際結果,是讓你在全球產業鏈中降低成本、提升品質、增加產品種類、增加數量、提升增加值,還是相反,就明白它是要幹什麼的了。

如果一個經濟學理論就是要讓你的產品價格被壓制在增加值接近於零的水平上,那它的目的就是幫着西方發達國家來砍價的,除此之外沒別的任何意義。

如果美國不能把中國的產業轉移走,長期牢固地在中國紮根,那會帶來什麼後果?

原來中國生產一個玩具只能賺2美元GDP,如果中國通過降低成本、提升質量、品牌等提升價格,依靠軍事能力超越美國而獲得更多價格話語權,增加值是可以瞬間翻番的。

原來賣6美元賺2美元GDP,以後價格只要增加到8美元,是不是就可以賺4美元GDP了。這個價格提升並不是那麼大的難度是不是?

如果美國不能持續獲得美元霸權,不再有那麼多消費能力了,或者進口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純粹靠進口產品來消費的過程創造的GDP一下就沒那麼多了。

所以,經濟總量,應當以不可被轉移走的生產總量和增加值總量兩個維度來綜合評價才真正符合實際。

總產值是以貨幣計算的數量,事實上是數量的另一個體現方式。

2023年,中國製造業總產值佔全球的35%,美國只有12%,中國是美國的3倍。

按匯率現價直接計算的中國2023年美元GDP爲17.7萬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GDP爲32.7萬億美元,兩者相差1.9倍。美國購買力平價GDP是23.5萬億,其政府公佈出來的GDP是27.4萬億。如果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製造業總量會是美國的大約5倍以上,GDP超出美國的39%。

如果美元霸權崩潰,中國的GDP會瞬間達到美國至少3倍以上。這纔是今天真正的中美經濟對比的現實。

但現在社會上到處在談中國經濟情況不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期我們對此再深入討論。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