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獎揭曉!上海這兩個市重大工程獲此殊榮
近日,第二十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揭曉。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是中國土木工程領域工程建設項目科技創新的最高榮譽,上海市軌道交通15號線工程、上海市諸光路通道新建工程獲此殊榮!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兩個傑出代表性工程吧↓
上海市軌道交通15號線工程
一. 工程概況
上海市軌道交通15號線工程凝聚上海實力,賦能低碳智慧交通,是構建“十三五”末800km超大規模軌道交通網絡的重要組成線路,途經5個行政區,串聯9座高校、3個國家級科創園區。全長42.28km,全地下線,設車站30座,其中換乘站13座。
上海市軌道交通15號線工程是國內首條一次性開通里程最長(42.28km)且具備最高等級(UT0)全自動運行GOA4系統。線路位於“岡身”(古海岸線)東緣,海陸進退交互作用強烈,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極其複雜。全線共有11座車站涉及110kV及以上超高壓電力、2座車站涉及DN2000上水管、1座車站涉及DN1000煤氣管道等重大市政公用管線的搬遷;單站交通導改最多達8次。建設過程中克服了軟土富水“岡身”地質條件下長距離穿越老舊建築羣、樁基、國鐵咽喉區道岔羣、飲用水蓄水庫、歷史建築等多項技術難題。
上海市軌道交通15號線工程採用4動2拖6節編組A型車,列車長爲140m、寬3m、高3.8m,設計時速爲80km/h,採用直流1500V接觸網供電方式。
工程於2016年8月28日開工建設,2020年12月28日竣工。
二. 科技創新與新技術應用
1、首創軟土複雜環境下無柱大跨地鐵車站成套建造技術,將無柱車站的應用拓展到軟土富水環境,引入低碳綠色環保理念,拱形頂板建造實現預製、裝配工業化,成果達到國際領先。
2、首創以“極簡、低碳”爲理念、“岡身線”爲主題的人文藝術地鐵,引領地鐵裝修低碳極簡新風尚;首次在軌道交通領域研發並採用系列低碳技術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研發“可回收再利用”圍護技術,研發利用工業固體廢料生產的人造石材替代天然礦山石材、首次使用一體化預製環保廁所等技術,促進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3、首創有限地下空間內盾構機部件化高效過站、組裝、始發成套技術,提升了盾構工法適用範圍,在城市核心區施工有極大推廣價值,已在福州地鐵等工程應用。
4、首創混凝土結構無滲漏、零碎裂關鍵技術,解決了預製及現澆混凝土結構的開裂問題,提高結構防水性能。
5、首次一次性全線開通里程最長,等級最高GOA4級全自動運行系統,部分技術已應用於發達國家和地區。
6、智慧建造、工業化建造助力軌道交通建造全面提速。北斗、BIM、VR等多種智慧技術,結合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研發,創造多個“最快”,縮短總建設工期10個月。
7、首創基於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的網絡運營指揮調度平臺,建成具備世界最大規模路網管控能力的調度指揮中心,成爲全國標杆工程。
8、首次在未做規劃預留的苛刻條件下,成功實現對上海南站樞紐“不封路、不停運、不停商”改擴建,解決了換乘空間不足、多種交通大客流對衝及銜接不順等三大難題。
上海市諸光路通道新建工程
一. 工程概況
諸光路通道新建工程是國家會展中心、中國進口博覽會的重要配套交通設施,位於上海市“大虹橋”地區。工程全長約2.8km,由圓隧道段、明挖段、隧道內裝飾和機電安裝工程、地面道路、排水、橋樑等組成。
圓隧道段爲單管雙層雙向四車道佈置,設計時速爲40km/h,通行限高4.5m。圓隧道段長1390m,採用國內同期最大直徑(14.45m)土壓平衡盾構進行施工。
諸光路通道新建工程創立的“綠色、低碳、高效”全預製裝配建造模式,較原有現澆技術取得隧道內部結構工期縮短80%、現場作業人員減少60%的綜合效益。預製裝配式工業化建造技術的應用極大提升隧道結構施工質量,以及隧道工程施工的機械化水平,大幅改善一線作業工人的工作環境,有效降低施工過程中的能耗,具有廣泛的環境效益。
二. 科技創新與新技術應用
1、單洞雙層斷面形式。相較雙洞單層形式,有效提高了空間利用率,凸顯綠色低碳;同時配套採用國內首創的全預製裝配式雙層道路隧道結構體系,豐富和發展了道路隧道建造設計理論及方法。提出的雙層隧道內上下層互爲逃生通道的設計理念,有效解決了消防及疏散難題,爲多功能隧道建造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2、超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採用國內少有的超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相較泥水平衡盾構,更加綠色環保,同時也符合國際上超大直徑盾構中土壓盾構佔比居多的總體形勢。對於盾構功能材料的製備研究,試驗運用了高抗水分散、高抗水溶蝕、凝結時間易調控的同步注漿材料設計製備方法,爲超大斷面隧道盾構施工安全和結構穩定提供保障,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國內首條全預製裝配式隧道。凸顯“綠色低碳、工業化”。除預製管片外,內部結構中“π”型構件、立柱、車道板、防撞牆等均採用預製裝配工藝,預製率達90%以上。構件實現工廠化預製,研發了高精度成套預製模具和高密度埋件精準定位技術,開發出多自由度、高精度預製構件專項成套智能拼裝裝備,解決了隧道狹小空間內構件拼裝難題。研發的振動臺試驗技術,驗證了預製構件裝配節點受力及抗震性能,揭示了預製隧道結構與地層體系地震作用機制。
以“綠色低碳、工業化、智能化”爲建造宗旨的諸光路通道新建工程,推動了隧道行業整體工程建造水平新發展,爲工程的綠色工業化建造發揮了關鍵作用。– END
供稿:市重大辦
編輯:何清揚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