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證券正式展業 外資券商爭相佈局中國市場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崔文靜 北京報道

日前,渣打證券正式展業,成爲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放開後,首家獲批新設並展業的外商全資控股券商。

截至目前,我國外資控股券商共9家。其中,渣打證券、高盛高華、摩根大通證券爲外資獨資券商。

此外,花旗證券、城堡證券、青島意才證券、日本瑞穗證券、法巴證券、日興證券等外資券商,目前正在爭取中國內地展業資格。

今年2月份,花旗證券設立申請文件獲證監會反饋,如若進展順利,有望成爲第10家外資控股券商;青島意才證券曾於2022年獲得證監會第一次反饋意見,但此後再無消息;城堡證券正在意圖收購瑞信證券牌照,並開出高於瑞信證券淨資產、金額高達15億元-20億元的高價。

3月15日,證監會發布的《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到,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機構在境內設立機構。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意味着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渣打證券正式展業

3月22日,渣打證券正式展業。

此前的2023年1月19日,渣打證券設立申請獲證監會批准,成爲2020年4月1日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正式取消後,首家獲批設立的外商全資控股券商,其業務範圍包括證券經紀、證券自營、證券承銷、證券資產管理(限於從事資產證券化業務),註冊地位於北京。

2023年12月8日,渣打證券獲得《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三個月後開始展業。

雖然渣打證券的中國之行剛剛起步,但其股東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渣打銀行(香港)”)卻與中國結緣良久。

早在2003年,渣打銀行(香港)即成立,成爲渣打集團在華展業的重要平臺。2007年,渣打銀行(香港)全資控股的渣打銀行(中國)於上海設立,渣打銀行內地展業步入新徵程。

除渣打銀行(中國)外,渣打銀行(香港)在內地還有多個展業渠道。一方面,其旗下擁有3家全資子公司:渣打企業諮詢(北京)有限公司、渣打商貿(上海)有限公司、鵬博飛機租賃(天津)有限公司;另一方面,2020年7月H股上市的渤海銀行,其第二大股東正是渣打銀行(香港)。

除銀行業務外,2018年,渣打銀行(中國)還獲批證券投資基金託管資格。

如今,渣打證券正式展業,標誌着渣打集團在華佈局的又一大突破。

渣打證券現任首席執行官兼法定代表人爲耿琳,其曾先後任職於中金公司DCM部門、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出任渣打證券高管前曾擔任渣打銀行後任總經理。

耿琳最新公開接受媒體採訪是在2023年5月,彼時其在談及渣打證券業務佈局時表示,未來渣打證券會更專注在固定收益業務領域,例如債券承銷業務和資產證券化等,這也是渣打集團的優勢業務領域。同時,渣打非常重視綠色發展與可持續金融,集團計劃在2030年前引導、調動3000億美元進入綠色及轉型融資領域。

外資機構青睞中國市場

無論是渣打證券還是渣打銀行的在華佈局,背後折射的,是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開放度的提升和外資對國內資本市場重視度的增強。

中國證券業對外開放始於2001年,彼時,中國在加入WTO時做出承諾:3年內允許設立中外合資證券公司,從事A股承銷、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債券的承銷和交易,當時外資比例被限定爲不超過1/3。

隨後,華歐國際、長江巴黎百富勤、海際大和、財富里昂證券、一創摩根等一批中外合資券商相繼成立。可惜,其中的多數未能實現1+1大於2的效果,在中外文化差異、矛盾衝突、業績不佳等因素綜合影響下,不少合資券商的合作方相繼分手。

比如,中國第3家合資券商長江巴黎百富勤,自設立後連年虧損;2007年1月,長江巴黎百富勤發佈公告,法國巴黎銀行將其持有的33.33%股權轉讓給長江證券。長江巴黎百富勤成爲第一家宣告退出的合資券商。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中國證券業開放進程有所放緩,金融開放的具體形式調整爲以促進合資機構業務發展、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等制度建設爲主。

此後的十年間,外資機構進進出出,但其在中國的業務發展整體有限。

2018年,中國金融改革深入發展,金融開放步伐不斷加大,證券業開放也再度駛入快車道。

最爲典型的政策是2018年4月證監會發布的《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其一方面明確允許外資控股合資證券公司,逐步放開合資證券公司業務範圍;2018年11月,瑞銀集團經覈准變更爲瑞銀證券實際控制人,標誌着國內首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設立,這是中國證券業開放進程的重要里程碑事件。

另一方面,多家本土券商獲批試點跨境業務。廣發證券、中金公司、中信證券、招商證券等成爲第一批獲得跨境業務試點資格的機構。

2018年12月14日,滬倫通啓動。2019年10月,證監會發布公告,自2020年12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例限制;2020年3月,證監會又將外資股比例限制的取消時間提前至2020年4月1日。

隨後,外資機構在華展業步伐明顯加快。

比如,2019年,摩根大通與其他機構共同成立了摩根大通證券;2021年8月,摩根大通將持股比例提升至100%,摩根大通證券成爲中國第一家外資全資控股的證券公司。

再比如,2019年3月,證監會覈准設立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有限公司。2020年8月和9月,大和證券、星展證券也相繼獲批成立。

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此後,多家外資機構更新在華業務進程。

2023年10月,證監會接受瑞穗證券株式會社的《證券公司設立審批》相關申請。

1月下旬,證監會指出,將穩步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對外開放,增強開放政策的透明度、穩定性和可預期性。3月15日發佈的資本市場系列政策進一步明確,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機構在境內設立機構。在業內人士看來,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步伐有望進一步加快,未來將有更多外資券商在華展業。

與此同時,值得反思的現象是,外資券商在華佈局熱情高漲,但整體收益情況卻不容樂觀,甚至不少外資券商近年來業績出現滑坡。

外資券商總部所屬國與我國的政策差異,被視爲導致外資券商業績不佳的原因之一,“比如,券商所在國的‘長臂監管’可能引起中國客戶的不滿;以美國券商爲例,其對客戶的某些要求是按照美國法律必須做而中國法律不必做的,這很可能導致中國客戶反感,造成客戶流失,致使許多業務無法開展。”有受訪人士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