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國資激勵與容錯:從“有形”到“有效”,VC/PE期待細則完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娜 報道
經濟轉型與創新驅動發展的背景下,國有投資機構作爲資金配置和產業支持的主力軍,承擔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使命。近年來,國有資本管理和創新支持方面持續取得突破,但投資機構在激勵與容錯機制的建設上仍面臨多重挑戰。
行政體制與市場機制的磨合、政策執行中的實際困難,以及對風險的過度謹慎,使其在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的潛力尚未充分發揮。改革和優化國有投資機構的激勵與容錯機制,已成爲推動資本市場創新和促進產業結構轉型的關鍵議題。
今年10月,深圳市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發佈《深圳市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公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方案提出“大膽資本”的概念,明確深圳將致力於培育和引導“耐心資本”與“大膽資本”,服務“20+8”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羣,併力爭到2026年成爲聯通港澳的創新資本集聚地和耐心資本、大膽資本發展高地。
深圳創投方案內容全面,從募資、投資到退出全鏈條進行了細緻規劃,強調通過政策支持和環境優化,鼓勵資本敢於創新、善於試錯,爲國內其他地區提供了積極的借鑑。
“徵求意見稿體現了深圳‘敢爲人先’的改革創新精神,爲創投機構邁向‘膽大有爲’提供了支持,同時爲地方國資機制創新提供了參考。”LP投顧創始人國立波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創投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既有市場發展的歷史遺留問題,也受到政策制度的約束。“作爲中國創投行業的主要資金來源,國資和政府投資基金在相關部門推動機制創新的背景下,有望從源頭改善行業生態,進一步促進創投行業良性循環。”
LP投顧研究員劉丹補充表示,徵求意見稿對全國範圍內的引導基金起到示範性帶動作用,爲創投機構在專業性與冒險精神之間找到平衡、在風險與收益之間做好權衡提供了新的思路。她也指出,該文件尚非真正意義的政策細化和落地實施。以深圳爲例,基金管理人在熱切期待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和種子基金等管理辦法的修訂與更新。
容錯機制取得階段性進展
今年,國資創投領域的政策推進和利好措施取得顯著進展,多個部門和不同地區發佈政策文件,爲激勵機制和容錯免責機制的完善奠定了基礎。
2024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提出“處理好政府性基金與市場的關係”,隨後發佈的“創投17條”明確提出“改革完善基金考覈、容錯免責機制,健全績效評價制度”,進一步明確國資創投要有針對性地建立容錯機制。2024年9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指出,要推動國資出資成爲更有擔當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完善國有資金出資、考覈、容錯、退出相關政策措施。
在地方層面,各地政府也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創投領域。例如,湖北省發佈了《湖北省國有企業容錯免責事項清單(2024年版)》,明確種子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在如實報告已知風險的前提下,因高不確定性導致的損失可被視爲盡職免責。2024年8月,《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明確提出國有天使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的考覈中,“不以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作爲主要考覈指標”。上海市、北京市、成都市等地也紛紛發佈相關政策,優化國有資本考覈與評價機制,並明確在不同投資階段和類別的基金設置了容虧率,推動地方國資創投的長期投資導向。
此外,越來越多地區出臺了對創投機構投資風險的補貼政策。例如,山東省出臺的《創業投資發展獎補資金管理實施細則》提出,對符合條件的創業投資機構,省財政按實際投資損失金額的20%給予風險補貼。武漢、合肥、西安、深圳等地也都出臺了類似政策,進一步提高了創投機構在高風險投資中的風險容忍度。
隨着各地政府政策的不斷優化,激勵與容錯機制的落地將極大推動國有創投機構承擔更多長期投資責任,進一步釋放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潛力。
VC/PE業界期待細則完善
隨着政策的逐步落實與改革的推進,VC/PE業界對激勵與盡職免責(容錯)機制的期望持續升溫。雖然國有投資機構在構建容錯機制方面已取得一定進展,但在細則的完善和落地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
11月29日,由中國創投委與LP投顧聯合發佈的《2024年國有投資機構激勵與盡職免責(容錯)機制調研報告》(以下簡稱“調研報告”)正式亮相,爲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參考,也爲行業深入理解和優化國有創投及政府引導基金的激勵與容錯機制提供了科學依據。
調研報告顯示,超過63%的受訪機構已建立容錯機制,其中近半數(48.87%)將其納入了績效考覈體系。這表明,越來越多的機構在推動容錯機制的同時,也在努力營造更加寬鬆的風險包容氛圍。然而,報告也指出,盡職免責(容錯)機制的實施細則仍不完善,許多機構仍將細則的制定列爲待辦事項。
在地方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中,“容錯”與“容虧”成爲反覆出現的關鍵詞。儘管這兩個概念並行存在,但“容錯”這一表述可能對創新嘗試帶來負面影響,限制了風險容忍度的提升。調研結果顯示,近46%的受訪機構反對設定固定虧損容忍率,認爲不同產業投向和投資階段的風險發生概率不同,固定容虧率的設定可能不利於市場的健康發展。
在激勵與績效考覈機制的完善方面,調研報告也提出了值得關注的問題。儘管超過84%的機構已建立績效考覈體系,涵蓋投資進度、財務回報及產業引導效應等指標,但僅57%的機構建立了激勵機制,且主要集中在“投資”和“退出”環節。超過四成的機構仍未實現“募投管退”全環節覆蓋,這意味着激勵機制與績效考覈體系的步調並不完全一致,亟需進一步優化和調整。
當前,激勵與盡職免責機制的有效實施亟需依賴獨立且專業的第三方服務體系。然而,由於第三方服務資源稀缺且影響力有限,許多機構無法獲得充分的決策支持。LP投顧團隊建議,政府應鼓勵和支持第三方服務機構的發展,尤其是在數據分析、行業分析和信用評價等領域,以確保激勵與盡職免責機制能夠在實際操作中獲得專業和客觀的支持。
政策建議:推動政策頂層設計與跨部門聯動
作爲金融賦能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體現,耐心資本的壯大被認爲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關鍵。報告最後強調,在政策的不斷完善和機制的逐步優化下,國有投資機構將能夠更好地履行其作爲“耐心資本”的使命,爲國家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爲了進一步壯大我國耐心資本,促進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LP投顧團隊提出五項關鍵政策建議。首先,建議國家層面出臺統一的戰略規劃,建立覆蓋創投行業全過程的政策框架,爲行業發展提供明確的指引。其次,呼籲加強跨部門協作,建議發改委主導建立一個多部門協調平臺,確保政策執行的高效和一致性。此外,推動國有投資機構的激勵機制市場化轉型也是一項重點,建議設立合理的薪酬架構並引入多維績效考覈體系,平衡經濟與社會效益。與此同時,建立以盡職免責爲核心的容錯機制,明確責任認定流程,也是保障投資決策獨立性的關鍵舉措。最後,建議政府支持發展第三方服務機構,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數據分析和行業標準的精準度,爲政策實施提供有力支持。
當前國資機構的管理架構主要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等業務部門與財政部打好“組合拳”,但實際運作中,業務部門肩負扶持產業發展、基金返投等訴求,而財政部門有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LP投顧團隊提到,這套“組合拳”在實踐中容易“誤傷”國有投資機構,並建議加強頂層設計,提升盡職免責(容錯)機制的認同度與可操作性,走穩走實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
“當前,數以萬億計的待退出基金中,相當一部分來源於政府及國有資本出資。將盡職免責機制落到實處,不僅能爲耐心資本‘鬆綁’,還可推動投資機構敢於投早、投小,充分發揮專業能力以彌補市場失靈。”國立波進一步表示,考慮到國家級基金、央企基金與地方基金的訴求差異,以及各類基金在階段、行業等方面的不同定位,建議在容錯與盡職免責機制中設置差異化的考覈與監督制度,以確保基金管理人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擁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他認爲,各地容錯機制的出臺恰逢其時,將極大提高國有投資基金的風險容忍度。隨着政策和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國有創投和政府引導基金的激勵與盡職免責(容錯)機制將在實際操作中展現更大的潛力和效力,將爲中國創新經濟的騰飛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