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斯克創辦的學校讀書,顛覆了12歲中國女孩的認知

看點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創辦的Astra Nova,自2014年誕生起,就被譽爲全球最神秘的學校。2021年,Astra Nova推出線上課程,面向全球招生,又引發一波關注。在這裡學習,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去年被錄取12歲女孩Julia,在Astra Nova邂逅了一段與衆不同的學習之旅。

文丨周瀅瀅 編丨Jennifer

最近,一則短視頻吸引了外灘君。

視頻中,一位年僅12歲的中國女孩Julia,分享自己在馬斯克創辦的學校Astra Nova School的就讀體驗,引來不少網友羨慕。

2014年創辦於SpaceX 總部園區的Astra Nova, 自2021年開始推出線上課程,面向全球招收10-14歲的孩子。於是這幾年,網上經常流傳着學校腦洞大開的面試題、也有家長曬出自己孩子的申請。

但這位來自安徽合肥的女孩Julia,卻是罕見地分享自己就讀體驗的學生。

今年夏天,13歲的Julia剛剛完成一整年的學習,還拿到了全A的成績。

Julia收到的Astra Nova成績單

不僅如此,小小年紀的她還是一位耀眼的辯論達人,短短一年時間裡,從小白成長爲WSDA優秀辯手;她也是一位“教育創業者”,爲低齡學生開設辯論課,分享英語演講技巧。

Julia

外灘君不由好奇,她什麼會放棄傳統學校選擇Astra Nova?在這所打上馬斯克烙印的創新學校就讀,究竟是怎樣的體驗?

我們聯繫上了Julia和媽媽,聊了聊這段擇校經歷和背後的教育選擇。

邂逅一段特別的線上學習之旅

去年6月底,收到Astra Nova錄取通知的Julia,剛剛選擇從一所國際學校申請退學,嘗試了半年homeschool。

在這之前,她並不太瞭解這所線上學校。

在家學習的半年裡,她搜索各種線上學習資源。偶然間瞭解到,馬斯克創辦的學校在向全球招生10-14歲學生。正在讀《埃隆·馬斯克傳》的她,一直都渴望能有這樣的創新教育體驗。

Astra Nova的出現,讓Julia眼前一亮。

而Julia媽媽雖然認可馬斯克的教育理念,可也有點犯嘀咕:Astra Nova究竟是不是噱頭大於內容?畢竟理念和實際落地,還隔着很遠。何況網上幾乎搜不到任何關於中國學生被錄取、以及就讀體驗的分享。

最終,是Julia說服了媽媽,決定要試一試。

她按照學校官網的要求,發去了一份自己錄製的視頻。在這段視頻裡,她需要從官網上給出的腦洞大開的試題中,任選一題,並用英文回答。

這些題目內容,上天入地、無所不包——

比如,“火星難題”。

五名宇航員被選中執行首次火星任務,應該選誰來當領導?爲什麼?

選項A:能創造性解決問題的人;

選項B:擁有最豐富太空經驗的人;

選項C:最努力工作的人;

選項D:最相信這次任務能夠成功的人;

選項E:看起來很像領導的人;

再比如,“披薩難題”。

有兩個披薩店,想搬到一個新興的小鎮,但小鎮只有一個空間可供出租。那麼小鎮應該讓哪個披薩店搬過來?你覺得以下哪種方法最好?

選項A:先到先得,首先租用的人可以得到;

選項B:拋硬幣,讓每個披薩店都有同樣的機率可以租到門店;

選項C:價高者得,誰能付最多的房租誰就得到;

選項D:美味者得,鎮領導投票選出他們認爲味道最好的披薩;

Julia從中選擇了一道關於“太空投資”的題目,大意是,美國航天局有科技教育、建造衛星等7個投資項目,你會建議如何選擇?

在Julia錄製的視頻裡,她建議先投資和宇宙航天相關的教育。因爲根據現有的科學研究數據,她認爲接下來的200年內,大概率不會發生重大的宇宙災難;相比之下,影響地球十幾億青少年的人文科技教育更爲重要。

不久,Julia收到了第二輪線上面試的邀請。

這一次,她見到了Astra Nova的聯合創始人Joshua Dahn(也是馬斯克孩子的老師)。他和幾位授課老師,共同擔任評委。

Joshua Dahn

這一輪有點像無組織討論。學校會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線上討論,整體氛圍很輕鬆。評委老師會通過課堂情景模擬,觀察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批判性思考以及領導力。

Julia記得,評委老師展示了一張圖片,上面有一棵大樹,生長在一個看上去非常和諧自然的整體裡,但不遠處卻有一個會造成環境污染的工廠。大家需要討論,“這張照片是被PS過的,還是真實拍攝的?爲什麼?”

討論過程中,很多學生都傾向於認爲,這是一張被PS過的照片。

後來評委老師追問,“如果我告訴你,這是一張真實拍攝的照片,你會怎麼想?”

Julia覺得,這樣的課堂討論,很像她所熟悉的辯論,不僅要有自己的觀點,還要用恰當的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演講和辯論經驗豐富的Julia,對此遊刃有餘。

不久後,Julia還真的收到了來自Astra Nova的錄取通知,並開始了她每天4個小時的半日制線上課程學習。(由於存在時差問題,學校一般鼓勵國際學生申請半日制課程)

Julia收到來自Astra Nova的錄取郵件

在Astra Nova,每一屆學生250人,每個班級至多15人。每個孩子都可以自由選擇課程,生成一張屬於自己的課表。

Julia是這裡爲數不多的中國面孔。

和馬斯克一起,顛覆傳統教育

馬斯克是一個處處挑戰傳統的人,包括教育。

他曾在一次採訪中說,“我在普通學校身上沒有看到我想要的教育方式,因此我想,是時候做點什麼了,乾脆直接建一所學校比較好。”

2014年,他爲自己及團隊管理成員的孩子創立了Ad Astra學校,後更名爲Astra Nova.

“正規學校所做的無非是讓孩子遵守規則,而我更想知道孩子們還能做些什麼?”在馬斯克看來,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關鍵是如何讓他們不失去學習的熱情,培養智慧、韌性和創造力。

那麼,在Astra Nova這所創新學校,這些教育情懷和初心,又是怎麼落地的呢?

在外界印象中,馬斯克創辦的學校更注重數學、科學、工程學等領域的教育。事實上,Astra Nova也有很多人文社科相關的課程,包括演講課、寫作課、劇本創作等,而這些也都是Julia非常感興趣的內容。

給她上課的老師們,要麼是資深的大學教授,要麼是富有創意的跨界專家,比如在科技領域工作了20多年的IT工程師,擔任編程老師;大學海洋學教授主講珊瑚礁的保護。

相比傳統課堂,Julia發現,這裡幾乎不會教非常基礎的學科知識,而是靠學生利用課後時間自學。

Julia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

課堂上,老師更多是拋磚引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比如,經濟學課堂上,老師會和學生大聊比特幣、區塊鏈,還會通過一些小遊戲,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學背後的原理。

政治經濟課堂上,老師也會引入很多跨學科知識,比如,讓學生假設自己要對美國某塊土地進行重新規劃,如何合理規劃這塊土地?爲什麼這麼做?需要涉及到哪些法律政策、經濟學知識、以及社會歷史背景?

還有生物課上,定居在澳大利亞的海洋學教授,會和學生討論關於珊瑚礁的功能、毒性,以及生態保護等,他也曾多次潛水從大堡礁採集珊瑚礁樣本。課後作業則可能是,畫出某一類珊瑚礁的生物解剖圖,通過這份作業自學相關基礎知識。

和老師探討珊瑚礁保護

想要完成不同學科的課後作業, Julia需要閱讀大量資料,進行知識整合,並提出自己的觀點,有些課後作業甚至能趕上一篇論文。

最近,Julia參加了被譽爲“文科賽事天花板”的John Locke學術論文競賽,她的寫作內容是關於不同國家的音樂發展歷史,靈感就來自於課堂。

這門課上,老師會和學生探討,爲什麼不同時期會誕生不同風格的音樂,以及這些音樂滿足了人們什麼樣的需求,大體上可以分爲哪些音樂歷史階段。

喜愛音樂的Julia立馬被迷住了,課後她查找大量資料,寫了一篇非常紮實的文章。在擔任大學老師的媽媽眼裡,這篇文章簡直不輸給一些大學生的論文。

Julia還了解到,很多比她低齡的同學都有參加John Lock這類競賽的習慣,以此磨練自己的寫作能力,老師也很鼓勵。

Astra Nova的課堂討論

馬斯克曾說,“真正有效的課堂是孩子們可以參與到實時反饋交流”。反饋,是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這一點,Julia也深有體會。

相比傳統課堂上,老師一個人的獨角戲,在Astra Nova,幾乎每一節課上,都有大量的討論環節,還有學生之間的互相點評。學生經常要對其他同學的發言、作業等發表自己的觀點,給予反饋。

學校也沒有傳統的考試,而是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每一次的作業情況進行打分。選修了12門課的Julia,還拿到了全A的好成績。

如今,Julia不僅對法律、經濟、生物等學科產生了濃厚興趣,還嘗試搞劇本創作。曾經對計算機不感興趣的她,甚至還開始設計編程小遊戲。

Julia在上編程課

要說Astra Nova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魔力?

在Julia媽媽看來,學校的課程內容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啓發學生關注真實的世界,研究真實世界當中可能會發生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我覺得這纔是真正的學習,而不是讓孩子只會刷題。”

除此以外,Astra Nova在線課程Synthesis的首席推廣官,安娜·洛雷娜·法佈雷加,在最近出版的新書《七堂危險課》裡,分享了其背後的設計原理。

她認爲,當前學校教育仍與幾十年前無異,存在七大弊端,比如“孤立教學”;“限制孩子獨立思考”;”反覆切換”科目,阻礙了孩子深入思考的專注力;以及“全方位監視”讓創意無法施展......

《七堂危險課》

安娜·洛雷娜·法佈雷加著

基於兒童教育學、特殊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專業背景,以及一線教師的經驗,安娜將馬斯克的教育理念落地爲課程。

比如,馬斯克一直主張遊戲式學習思維,認爲“學習的過程越是遊戲化越有效”。

可是,如何設計“學習遊戲”?安娜認爲背後有五個原則。

圍繞孩子們真正的興趣設定目標。

選擇合適的難度。

建立一個可靠的反饋系統,讓孩子們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要爲孩子們創造一個不斷迭代的環境,讓他們有足夠的機會取得進步。

設置真實的獎勵。

正是這些設計理念的支撐,鼓勵學生深入研究,應對真正的挑戰,在犯錯中學習,從學習中感受到真正的滿足。

這一年裡,Julia的感受是,自己彷彿打開了一扇扇嶄新的大門,看到了知識象牙塔外真實的世界,且學習動力十足。

沒有一所學校是絕對完美的

聊起這段與衆不同的學習體驗,Julia兩眼放光。

但當問起Astra Nova有什麼不足之處時,她也直言不諱,“如果要吐槽,就是缺少社交吧”。

這一年裡,她和同學們都來自世界各地,彼此間交流只限於課堂。

雖然學校也有線上交流平臺,由於時差原因,Julia和大洋彼岸同學們很少能同步在線。“學校或許可以多安排一些,需要同學之間合作完成的學習項目。”

其實,同伴社交、時間管理、以及自律,是很多選擇線上學習的孩子,需要直面的問題。

當初Julia從國際學校申請退學,嘗試在家學習時,Julia媽媽也有過擔憂。

不過令她欣慰的是,孩子因爲熱愛辯論,幾乎每週末都要和隊員們約着線上討論、一起看電影、參加沙龍活動,還經常去線下參賽,結交來自不同城市的新朋友。

學習之餘,Julia還自告奮勇在一所國際學校裡,開設辯論社團,輔導比她小的學生打辯論。愛好英文演講的她,空閒時還會在網上開課,化身“英文小老師”,收穫了一批小粉絲。

Julia在教授講辯論課程

因爲有堅持的愛好,Julia始終沒有和外界脫節,反而和同齡人、和真實世界之間的聯結更爲緊密。這也算是補足了線上學校的缺失。

至於時間管理和自主學習,更是Julia所擅長的。

她從小跟着媽媽開始接觸各種各樣的時間管理方法,比如番茄鍾,學着如何利用好碎片時間。如今她的英文演講與寫作能力,都是從小在碎片化的英語學習中薰陶出來的。

Julia媽媽表示,幾乎沒有給孩子報任何英語啓蒙班,都是利用日常時間,在放學路上、睡覺前,營造英語聽力環境,在耳濡目染中學習語言。

此外,費曼學習法也是她和孩子一直在堅持使用的學習方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學習知識的本質。

Julia和媽媽

良好自學習慣和內驅力,讓 Julia很快就適應了自己安排學習節奏,B站、YouTube、可汗學院等都是她學習的渠道。也正是這過程中,她關注到了Astra Nova這樣一所線上學校。

這一年多時間裡,Julia開始對包括編程在內的很多學科感興趣。在Julia媽媽眼裡,小姑娘反而比以前更捲了,成了一個自雞娃。

“尤其在Astra Nova上課的這一年裡,孩子樂此不疲地花費大量時間,完成老師佈置的課後任務,經常一頭扎進去搗鼓好久,需要我逼着她去運動和休息。”

回頭看,Julia媽媽堅持認爲,並不存在完美的學校、完美的學習模式,只有是否適合孩子,必須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的狀態,是最好的證明。

未來,Julia希望能多體驗不同的線上學習資源。接下來,她還將去到另一所線上學校體驗全日制課程。

用第一性原理,看待教育問題

即便如此,能像Julia這樣在12、13歲的年紀,敢於對自己的學習完全負責的孩子,畢竟是少數。

Julia媽媽坦言,在這之前,她也經歷過擇校的焦慮。

小學五年級之前,Julia一直在家門口的公立學校就讀,學習和素質發展平衡得很好,還拿了很多藝術體育類的獎項,

可到了高年級,平衡被打破了。教育內卷的大環境下,不同學科的作業量開始變多,孩子課餘運動和發展興趣愛好的時間,不斷被擠壓。

6年級時,她將Julia轉去了一所國際學校。可是教育資源和教育氛圍,都離她們心中的理想教育,有不小的差距,於是決定嘗試在家自學。

“剛開始我也很忐忑,並做好了心理準備,如果不適應,再轉回到國際學校。”

旅行中,Julia也在爲辯論賽做準備

回頭看這段選擇和求學經歷,Julia媽媽感慨,沒有一所學校是完美的,關鍵是它適不適合孩子,能否滿足自己的教育期待。

這些年來,身爲大學老師,Julia媽媽看到了太多一上大學就躺平的孩子。

“他們在過去的求學經歷中,已經對知識、對學習產生了厭倦,拼命學習的目標就是考上大學。所有的奮鬥、熱情,都在考上大學後就停止了,沒有內驅力,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點什麼。”

唏噓之餘,她也常常用第一性原理思考教育問題——教育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AI人工智能時代,更需要下一代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破除思維限制後,她越來越發現,教育也可以是曠野,而非軌道。

“相比學到了多少知識,刷了多少題,我更看重孩子有沒有內驅力、對世界是否充滿好奇心,能否在接觸真實社會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不斷成長,成爲終身學習者。”

至於孩子未來是否能進所謂名校,Julia媽媽倒沒有什麼執念。她反而更向往像密涅瓦那樣顛覆高等教育的另類大學,“大學四年時間在世界七個國家線上、線下混合學習,多酷啊!”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