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上先行一步——來自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調查
來源:經濟日報
1984年,國務院批准設立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過40年發展,我國國家級經開區已達233家。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爲國家級經開區建設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立足新的歷史方位,國家級經開區如何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勇當改革開放的排頭兵?近日,經濟日報記者走進多個各具特色的國家級經開區,探訪其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踐與探索。
近日,商務部公佈2024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覈評價結果。作爲我國首批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排名連續7年居全國經開區第二位,在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從廣州市中心東行約20公里,就來到廣州市黃埔區,也是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地。這裡位於珠江三角洲核心區域,是我國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也是外資登陸廣東最早的地區之一。
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長、因創新而強。40年來,廣州開發區堅持對外開放不止步,實現了從蕉林灘塗到粵港澳大灣區“灣頂明珠”的歷史性躍升。如今,廣州開發區是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實際利用外資連續多年居全國經開區第一位。
新時代新起點。廣州開發區提出“二次對外開放”,以“二次創業”的昂揚姿態,再次勇立潮頭。廣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黃埔區委書記陳杰表示,廣州開發區堅持以深層次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聚力打造大灣區合作核心區、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外商投資首選區,全力開創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局面。
用好關鍵一招
廣州開發區擁有千年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底蘊和良好的對外貿易基礎,具有與生俱來的開放基因。如何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用好改革“關鍵一招”,以體制機制創新破除傳統經濟發展桎梏,構建以制度型開放爲引領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是廣州開發區激活發展新動能的首要落腳點。
制定全國第一部開發區條例、在全國經開區中首個推行土地有償出讓制度、最早探索建立“五區合一”管理體制、獲批廣東省首個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創建全國首個“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創新示範區……40年間,廣州開發區一項項改革創新經驗在全國複製推廣,使其成爲國家級經開區的領頭羊。
一大批國外知名企業紛至沓來,形成強大的產業集聚效應,也推動廣州開發區利用外資從“量”到“質”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廣州開發區累計設立外資企業超5200家,世界500強企業累計在區內投資項目330個,形成了汽車、新型顯示、綠色能源、新材料、美妝大健康五大千億元級產業集羣和高端裝備、生物技術、集成電路三大百億元級產業集羣。2023年,廣州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首次突破30億美元,連續5年位居國家級經開區之首。
“我們始終秉承‘闖、創、幹’的開發區精神,堅持‘一切爲了企業,一切爲了投資人’的服務理念。”廣州開發區投資促進局副局長文日煜說。
廣州開發區以優化營商環境改革作爲全面深化改革的“頭號工程”,先後推出7版改革方案,實施700餘項改革舉措,成爲全球企業投資落戶的“首選地”。特別是2024年以來,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再升級:發佈建設廣東省營商環境改革試點行動方案、優化“工業快批”審批服務機制的若干措施。
“廣州開發區對標國際經貿規則推進制度型開放,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同時,高標準推進與港澳規則銜接、推動港澳藥械通等制度落地。”廣州開發區發展改革局副局長秦東鳳說。
隨着一系列改革舉措落地,廣州開發區連續5年居全國經開區營商環境便利度第一位。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玉宇對此深有感觸:“因爲開發區的人才支持政策和創新氛圍,我回國創業的首站便選擇了這裡。”
如今,行走在廣州開發區,林立的產業園、舒適的居民區、繁華的商業中心錯落有致,穿城而過的河流與青山交相呼應,描繪出一幅南粵美景。截至目前,廣州開發區集聚2萬多家科技型企業、2800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上市企業達88家,居全國經開區首位。2023年,廣州開發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4300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近9000億元。
搭建合作平臺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近年來,廣州開發區依託高水平國際合作平臺建設,不斷擴大全球“朋友圈”,促進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動,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廣州開發區政研室經濟研究科科長夏聯喜說:“爲鏈接全球創新資源、融入產業體系,我們以中心平臺爲基礎,從全球範圍引進優質資本、關鍵資源、先進技術和創新成果,推進國際產業合作與科技合作,佈局海外流通設施,助力企業‘走出去’。”
廣州開發區正努力打造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廣州海絲城、廣州國際生物島“三城一島”戰略發展平臺;依託中新、中歐、中沙等一批國際合作平臺建設,持續拓展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RCEP成員國的科技經貿合作。
中新廣州知識城是中國政府和新加坡政府跨國合作的標誌性項目。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是兩國共同建設的國際科技創新平臺,坐落於中新廣州知識城中新智慧園。研究院自2017年成立以來,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等六大領域,採用“2+X”開放式合作模式,加速推進科研成果落地轉移轉化。
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謝興華說,研究院實驗室已對外開放,可幫助企業降低研發成本,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實驗室開放是研究院平臺作用的具象化體現。研究院目前入孵及投資企業62家,爲100多家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打造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院企合作生態。
走進研究院大樓,瑆科儀器(廣州)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正在討論新產品。瑆科儀器總裁袁麟翥說:“公司主要聚焦高端顯微鏡設備研發和生產。通過創新模塊化結構設計理念,讓顯微鏡各模組能像積木一樣自由拼裝,以實現高端顯微鏡國產替代。目前整機國產化率達90%,可提供定製化顯微鏡解決方案。接下來,公司將推動構建高端顯微鏡供應鏈生態。”
“隨着對外合作持續深入,廣州開發區對外開放層級、水平不斷提升,合作形式更豐富,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合作格局顯現。”秦東鳳說。
聚焦區域政策合作搭建中歐合作平臺,2021年廣州開發區入選國家第三輪中歐區域政策合作中方案例地區,推動德國卡爾蔡司等歐資企業深化合作、增資擴產,推動慕恩生物科技等企業與國內職業院校開展“教隨產出”合作,實現“產品+技能”聯手出海。
聚焦產能合作以及中沙吉贊產業集聚區建設,加快推進中沙合作,廣州開發區印發推進吉贊園區建設的工作方案,提出“一區多園、多點發力”的發展路徑,加強吉贊園區與沙特其他經濟區域聯動發展。
通過擴大國際合作,廣州開發區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2019年至今,廣州開發區新增境外投資項目超240個,覆蓋38個國家和地區,對外投資中方協議投資額達40億美元。
轉變招商思維
在中新智慧園A2棟有一間植物工廠,是廣州新果種苗有限公司打造的全國首個園藝室內種苗植物工廠。走進其中,只見一排排草莓苗綠意盎然。新果種苗工作人員楊嘉慧介紹,這是公司依託分子育種技術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耐高溫草莓種苗。
“公司總部位於新加坡,2023年落戶廣州開發區,致力於打造智慧種業生態系統。”楊嘉慧說,在推進種苗研發的同時,公司積極推進可控環境植物工廠的應用,已在陝西、河南等地建設多個種苗合作工廠,同時將該模式擴展至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
從現代農業到生物醫藥,從新型儲能到人工智能,近年來,廣州開發區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多措並舉整合資源優勢,積極招引外資項目,推動外資“加碼提速”。2024年以來,廣州開發區共簽約引進35個外資項目,協議投資額約213億元。2024年1月至10月,廣州開發區新設外資企業240家,實際利用外資16.57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9.87億美元,同比增長80.68%。
在高質量“引進來”的背後,廣州開發區做了什麼?轉變思維是第一步。“針對重大項目,傳統做法往往是依賴政策手段解決資金需求,這並非長久之計。我們需要由扶持思維轉向投行思維,聚焦招投聯動和產業基金培育,強化資本聯動與合作。”文日煜說。2024年上半年,廣州開發區新增風投機構26家,新增資金規模約48億元。
“響應企業所需,破解企業場景應用難題,是激活招商動力的重要舉措。”文日煜表示,初創型科技企業經常面臨“有技術缺商業、有產品沒市場”的難題。爲此,廣州開發區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從“給政策”向“給機會”轉變,爲技術找場景、爲場景找市場。
爲幫助企業穩訂單、拓市場,廣州開發區一方面用活應用場景“機會清單”發佈機制,做好項目場景供需對接;另一方面以更大力度推廣場景資源,比如在低空經濟方面,已完成6條旅遊觀光航線測試,還將推動生物島5G自動駕駛應用示範島等場景資源開放共享。
記者調查發現,在廣州開發區積極“引進來”的同時,大量科技企業生根結果,步入高速發展期,“走出去”的意願強烈。
廣州開發區知識產權局副局長陳光輝表示,目前出海企業中以科技企業居多,然而海外知識產權佈局和儲備不足、知識產權糾紛頻發成爲企業出海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難題。
廣州開發區創新開展知識產權護航出海工程,啓動國際展會知識產權保護服務,指導出海企業加強海外知識產權佈局和抗風險能力。“我們聯合保險公司在國內首創推出了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險、專利海外佈局費用損失險等險種。截至目前,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險總保額達5.6億元。”陳光輝說。
爲優化服務鏈條,廣州開發區推動組建海外知識產權保護專家委員會,形成覆蓋63個重點國家和地區的維權網絡,爲企業提供策略指導、專家對接、海外委託等一站式海外維權服務。
作爲全國唯一獲國務院批准開展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的區域,廣州開發區還在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試,促進知識產權要素融通發展。
目前,廣州開發區已陸續發行全國首單純專利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全國首單純商標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發佈全國首個科創企業上市知識產權服務規範地方標準等。近兩年來,廣州開發區年度發明專利授權量、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中國專利獎獲獎數量等核心數據均居國家級經開區首位。
強化創新驅動
回顧廣州開發區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創新是其永葆開放的內核要義。目前,廣州開發區已建成華南地區最大的孵化器集羣,連續5年科技創新能力居全國經開區第一位。
然而,經過多年發展,廣州開發區所處區域已從城市邊緣地帶向中心區轉變,土地開發日趨飽和,產城矛盾日益加劇。如何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創新力?廣州開發區給出的答案是:堅持實體經濟爲本,圍繞“主導產業引領、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生態支撐”,推進新型工業化,高水平建設先進製造業強區。
2015年創辦的廣州黑格智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短短數年就成長爲以3D打印應用和數字化智能製造技術爲核心的獨角獸企業。在生產測試車間,一排排3D打印機正進行齒科產品全自動化3D打印製造,無需人工值守。“我們已實現全流程軟硬件自主研發,可提供高分子材料研發與製造、人工智能算法研發等全鏈條數字化應用解決方案。”黑格智造總裁武隨平告訴記者。
“我們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逐步形成了創新型中小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的梯度培育,加快建設全國首個‘中小企業也能辦大事’創新示範區。”廣州開發區經濟和信息化局規劃發展科科長張鍾暉表示。
大企業如皓月當空,中小企業如滿天星辰。截至目前,廣州開發區已集聚規上工業企業1334家,涵蓋32個工業大類、135個工業中類、297個工業小類;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2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62家,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3家,國家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6家。
一個個產業集羣在這裡脫穎而出。目前,廣州開發區已獲批智能裝備、工業設計2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集羣、有機高分子產業集羣2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
“我們將繼續加大要素資源保障,壯大生物醫藥與高端醫療器械、特色工藝集成電路與硅光信息半導體、智能裝備及機器人、軟件與信創、人工智能、低空空天與水上經濟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應用場景建設爲牽引,培育生命科學、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張鍾暉表示,廣州開發區將不斷完善“選種、育苗、培優”全週期培育體系,多維度培育技術、數據、場景等新生產要素,加快構建世界一流企業梯隊。 (經濟日報記者 楊陽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