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風西韻:薩克斯風邂逅粵劇,點燃嶺南文化新火花

廣州,這座歷史悠久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作爲嶺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正以其開放與多元的姿態迎來一場跨文化的藝術對話。11月16日,粵潮文化周系列活動之“粵風西韻:薩克斯風邂逅粵劇”在位於荔灣的粵劇藝術博物館以及位於天河的珠江公園灣區書屋舉行,爲觀衆呈現了一場別具一格的音樂體驗。

本次活動由中共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部、荔灣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廣州珠江公園主辦,廣州荔灣區文商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粵劇藝術博物館與珠江公園灣區書屋協辦。通過這種形式,主辦方希望通過音樂的橋樑,拉近傳統與現代的距離,促進文化的交融與傳承。

西樂東韻交匯 荔灣古韻共鳴再現

在這場中西音樂的融合之旅中,法國薩克斯風演奏家克萊蒙·恩伯及國內外知名音樂家們帶領觀衆感受薩克斯風的歷史與獨特音色魅力。薩克斯風由比利時裔的阿道夫·薩克斯於19世紀發明,其音色明亮而富有表現力,兼具西方音樂的豐富層次和一種濃烈的感情色彩,迅速成爲歐洲樂壇的重要樂器。憑藉其獨特的聲音魅力,薩克斯風在20世紀初傳入中國,甚至被引入粵劇樂隊,爲嶺南傳統戲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音韻之美。

本次音樂會中,克萊蒙·恩伯及其音樂家團隊將薩克斯風的音色與粵劇旋律相結合,通過現代音樂語言詮釋傳統人物的情感,將中西樂器的聲音張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帶來耳目一新的聽覺體驗。上午的演出在粵劇藝術博物館二樓小戲臺舉行,下午移至灣區書屋,兩地不同的文化氛圍進一步增強了現代與傳統音樂的交融體驗。

克萊蒙·恩伯,現任蘇州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是一位在協同創作領域有深厚造詣的薩克斯風演奏家。他的演出將薩克斯風的音色與粵劇的板式節奏結合,通過現代音樂語言詮釋了粵劇中人物的情感,帶來耳目一新的聽覺體驗。

古曲新聲悠揚 現代嶺南對話共融

音樂會以極簡主義音樂開場,薩克斯風純淨、悠揚的音色在空間中迴盪,營造出清新寧靜的氛圍。隨後,音樂家們帶領觀衆穿越19世紀巴黎,講述薩克斯風的誕生並演奏《二重奏協奏曲》,展示其在歐洲音樂中的獨特音質。

接着,演出來到20世紀初的中國,展示薩克斯風在粵劇中的首次亮相。陳華瑞老師將詳細介紹薩克斯風與粵劇粵曲的關係,他說:“20世紀初,薩克斯風已經在粵劇中佔有一席之地,特別是次中音薩克斯,這種樂器的音色深沉而富有表現力,與花旦和生角的聲線非常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音樂效果。”隨後,他以薩克斯的柔美音色演繹粵劇經典段落,呈現中西文化的交融與對話。演出的最後,藝術家們以米約的《丑角》收尾,用輕鬆歡快的旋律爲整場演出畫上愉悅的句點。

活動還設有互動環節,觀衆近距離欣賞演出並參與討論,進一步瞭解中西樂器在粵劇中的應用。這種沉浸式體驗讓觀衆在享受音樂的同時,更好地理解了粵劇和嶺南文化的魅力。

古今相融共生 藝術煥發新魅力

“粵風西韻:薩克斯風邂逅粵劇”不僅是一場音樂會,更是嶺南文化創新與傳承的體現。主辦方希望通過這種文化交流,讓嶺南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碰撞對話,注入新活力。

據瞭解,粵潮文化周旨在通過現代與傳統藝術的融合,讓嶺南文化煥發新生。本次活動聚焦廣東音樂、粵劇、曲藝等西關傳統藝術,結合現代化表現手法,使這些藝術跨越荔灣區古街巷,延伸至都市空間,推動文化互動與交流。

荔灣作爲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既有着悠久的歷史底蘊,也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不斷煥發新生。通過粵潮文化周系列活動,荔灣區將西關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結合,展示了荔灣作爲文化橋樑的獨特作用。這不僅是歷史的延續,更是在新時代中不斷創新的過程。

攝影報道:南都、N視頻記者 黎湛均